蓝与白的碰撞,在布帛上晕染出星辰、草木与山河——这是蜡染的魔法,也是一位匠人十余年与蜡、与蓝、与时光对话的故事。
“青黛染坊”的主理人段承成,从事蜡染、扎染、植物染、服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多年,现在是银川市级蜡染传承人。如今,蜡染就是她的日子与生活,所有的表达都从指尖如诗般流淌出来。
A
缘起:从云贵川到贺兰山的蓝
十几年前的春天,段承成循着采风的踪迹走进黔东南的苗寨,让她与蜡染结缘。在那里,她看苗族匠人以刀为笔、以蜡为墨,在白布上点画出生动的纹样,那份将自然与生活熔铸于布帛的智慧,让她毅然拜师。
“苗族人点蜡的布局里藏着巧思,刀法更是技巧的核心”,她说。从此,蜂蜡的温度、草木灰水的气息,成了往后十几年里最熟悉的伙伴。
最初,她的蜡刀总在上蜡时“失准”,但看着师父手拿黄铜蜡刀,蜡刀中流淌出的蜡液在布上勾勒出灵动线条时,便知这门手艺的精髓:89摄氏度与90摄氏度的温差,足以让蜡层呈现截然不同的质感。在学习中,她也会忍不住赞叹苗族对自然的捕捉,“它们会把蝴蝶、月亮和芦笙都用蜡刀画在布上,特别动人”。从生涩到娴熟,她渐渐懂得,蜡染的魅力正在于“抽象与生活的共生”——于是后来,在段承成手下,它既可以是贺兰山岩画的粗犷,也能化作素雅的包、茶席与本子,不知不觉中,她让这古老技艺住进日常。
B
创作:与时光和自然对话
“蜡染是有生命的,它会在染色时龟裂,在脱蜡后呼吸。”段承成说,她最爱冰裂纹的意外之美:蜡层遇热收缩产生的细碎裂痕,让染料渗入后形成自然的纹理,如同冬日湖面结冰的纹路,带着不可复制的灵动。而这种“不完美”,恰是蜡染的灵魂。
2012年起,段承成开始以荷花、竹子为主题,将四季藏进布帛;2021年,“冬有雪,夏有荷,秋有叶”的节气系列,让每一块染布都成了时光的注脚。创作时,段承成会突破传统蜡染的单线条画法,大胆使用新绘画工具与传统蜡染相结合,使画面更有意境,在染色过程中凭借经验和技巧控制浸染的时间和次数,使色彩浓淡有序、形成独特的色阶和层次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在青黛染坊,挂着她创作的一幅复原敦煌莫高窟的蜡染壁画《敦煌·飞天》,视觉上特别唯美。她坦言,创作时,长线条的云朵是最大的挑战——需先以蜡封住留白,染出浅蓝底色,再经三四次脱蜡,从高温到低温,看着蜡层慢慢褪去,如同见证一场温柔的蜕变。
段承成在蜡染创作中还大胆融入宁夏特有标志性元素,蜡染作品《天下黄河富宁夏》《遇见宁夏》先后于2022年、2024年过初评入选第十六和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C
传承:让蜡染走进更多生活
近年来,段承成的灵感愈发天马行空:缝制的一款蜡染小马带着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童趣,她笑言,因为鬃毛是粉色的所以取名荔枝,可爱极了,贺兰山岩画的蛙人与“女人花”交织出神秘,窝妥纹的无限循环诉说着“生生不息”,都被她创作成了冰箱贴和蜡染本,就连“结婚兔”、马路边的寻常景致,都能被她化作蜡染里的故事。
2022年,她用蜡染布创作了“星星宝贝”系列,一个个小星星人超级可爱,她还用蜡染与吊染结合,经四到五次染色,让“星星的故乡”在布上闪耀,银川文化馆的蜡染帘子、参加宁夏博物馆组织的非遗传承人手作活动展陈的作品,都藏着这份对星空的浪漫诠释。
“喜欢一件事,就想让更多人看见它的美。”十余年间,她不仅让作品走进博物馆,还带着蜡染走进公益课堂。在体验课上,她让大家感受蜡染、扎染、蓝印花的不同妙趣;世界博物馆日活动中,她与区外非遗老师共话蜡染、蓝染,看着大家因一块染布而雀跃,便知这份热爱早已跨越地域。
D
让非遗有了拥抱生活的温度
段承成还喜欢亲手制作服装,除了蜡染,她会尝试将蓝印花与红酒染结合,用缝染技法扎出唐松纹,赋予布料新的肌理;运用蓝印花工艺时,会将羽毛图案变得更为灵动,设计成“张开的双手”,让非遗有了拥抱生活的温度。有人在博物馆活动中一眼爱上她的蜡染手工包,直接买走背上身——这便是她最珍视的认可:“蜡染不该只在博物馆里,它该在茶席上、在背包上、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云贵川的拜师学艺到贺兰山的灵感迸发,从最初握不稳蜡刀的生涩到如今从容驾驭冰裂纹的巧思,十余年光阴在蓝与白的交织中缓缓流淌。但于段承成而言,蜡染从来不是刻板的技艺,而是一场与自然、与时光、与热爱的相互滋养——指尖起落间,蜡染生花,故事永续。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