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明广场附近的一间小店里,摆放着会发光带音效的金箍棒,钢琴调律仪器配件……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都出自马佳昕和她的3D打印设备。从最初为乐器维修制作配件,到如今成为涵盖定制、教学、文创的3D打印创业者,马佳昕用手中的打印机,将一个个奇思妙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实物。
1
一场偶然的转型
马佳昕与3D打印的结缘,始于一次“救急”。早年她从事乐器维修工作,尤其专注于铜管乐配件的修复,然而,有些老乐器的配件早就停产了,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她和爱人尝试用3D打印技术制作替代配件,没想到效果远超预期——不仅尺寸精准,还能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细节。
这次尝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马佳昕对3D打印的探索欲。工作室旁边就是小学,孩子们常被打印机工作的声音吸引,好奇地扒着窗户张望。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她开始在模型库里找素材,打印简单的玩具和摆件。
但很快,她发现了新的问题:“模型库里的东西太标准化了,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很多创意根本找不到现成模型。”于是,她开始自学3D建模,从简单的笔筒、钥匙扣做起,慢慢能根据孩子们的描述,在电脑上勾勒出立体图形。
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马佳昕的业务范围也渐渐扩大。有人拿来断裂的工艺品,让她打印补缺的零件;有人想定制刻有名字的吊坠;甚至有钢琴调律师带着图纸找上门,希望制作专用的调律工具。“原来3D打印能做的,远不止修复乐器、做玩具。”她感慨道,这场始于维修的偶然尝试,逐渐变成了一份充满创造力的事业。
2
3D打印的无限可能
在马佳昕的店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根“黑神话悟空”同款金箍棒。按下开关,棒身瞬间亮起七彩光芒,伴随着“咻咻”的音效,灯光还能切换渐变、闪烁等20多种模式。“这里面的电路板和电池是买的,但外壳、连接件全是3D打印的。”她边演示边解释,为了做出可拆分、带机关的结构,光建模就花了整整三天。
在马佳昕的小店里,类似的“爆款”还有很多:磁悬浮小夜灯,灯光透过镂空的花纹在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迷你偃月刀的刀身刻着精致的纹路,刀柄能拆卸组装;甚至连寄居蟹的小饭盒,都被设计成了卡通城堡的样子。
“很多人觉得3D打印就是‘塑料玩具’,其实它的应用远超想象。”马佳昕拿起一个灰色的零件介绍,这是给消防员定制的纪念挂件,上面刻着“平安”字样和地名,“我们免费给消防中队做了一批,他们出任务时挂在装备上,说能感受到一份温暖。”此外,她还为手账爱好者打印过打孔器,为音乐人做过乐器调音配件,甚至帮邻居打印过地漏。
这些物件的材质也并非只有硬塑料。“你看这个像布料的东西,其实是用柔性材料打印的,能弯曲、能折叠。”马佳昕展示着一个网状的杯垫,“还有食品级材料,可以做儿童餐具的配件,安全又环保。”她指着墙角的一堆废料说,这些打印剩下的材料都能回收熔化,重新做成线材再利用,“既省钱又环保,很符合现在的理念。”
3
让创意从小发芽
小店的角落里,几台3D打印机正嗡嗡作响,喷头在平台上精准地移动,一层层“堆叠”出立体的形状。“这台是四色机,可以一次打印出四种颜色的物件,旁边这个单色机适合做结构复杂的零件。”马佳昕介绍,最大的打印机能打印30厘米高的物件,要是做更大的作品,就需要分部件打印后再组装。
比起设备,更让她骄傲的是工作室的“小课堂”。“我们给小朋友开了建模课,不是教公式化的操作,而是让他们先说‘想做什么’。”马佳昕说,有个女孩喜欢汉服,她们一起建模打印了小巧的云肩,“不穿汉服时,别在书包上当装饰也很特别。”
这些孩子的作品常常让她惊喜。马佳昕笑着说,孩子在建模时反复调整角度、计算尺寸的认真劲儿,让她深受触动,“这就是3D打印的意义——不仅是做出东西,更是培养‘我能创造’的信心。”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把3D打印当成爱好,“家里买台小型打印机的人也多了,虽然设备不如工作室的专业,但打印个钥匙扣、手机支架还是很方便的。”
4
让更多人看见创意的力量
近日,马佳昕带着作品参加了一些市集活动,原本只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却意外收获了大量关注,好多年轻人蹲在摊位前挑,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礼物”。她说,那次活动后,她开始尝试做更多面向成年人的文创产品,比如刻有名字的书签、简约风格的台灯底座,“销量比想象中好很多。”
“银川玩3D打印的人不算多,但每次参加活动,都能遇到同好。”马佳昕说,有人把这当成副业,在家打印手办出售;有人纯粹是爱好,“自己设计的东西从图纸变成实物,那种成就感是买现成的没法比的。”
对于未来,马佳昕没有太多宏大的规划,只想慢慢把工作室经营成一个“创意据点”。“想再添几台不同类型的打印机,能做更多材质的东西;也想把课堂开得更系统些,让更多孩子接触到3D打印。”她看着正在打印的模型,眼神里满是期待。
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