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制砚人李成的工作室,一方方雕刻精美的贺兰砚映入眼帘。青紫色的石面上,黄河的奔腾、贺兰山的雄浑、西夏文的神秘,跃然眼前。在不久前举办的“丝路葡香·萄醉匠心”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中,身为贺兰砚制作技艺银川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李成,以作品《吉祥如意(砚+香插)》获得了三等奖。从1989年拜师学艺至今,李成用三十余载的时光,将自己的人生与贺兰石紧密相连,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
01
三十六载求索路
1987年,17岁的李成走进银川一家职业学校“装潢美术”专业的课堂,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的世界。两年后,他进入本地的工艺品厂,成为管建军的徒弟,正式踏上贺兰砚制作之路。
初学雕刻时,光是握刀姿势,他就练习了三个月。1990年,他随师父赴贺兰山考察岩画,岩壁上千年的图案让他震撼。
为了让作品更有“砚味”,李成从未停止学习。多年来,他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参加“中国砚雕大师研修班”,系统学习传统砚雕理论;走进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提升艺术视野;还到宁夏书画函授专修学院书法、国画专业学习,将书画艺术融入雕刻技艺。“砚内功夫砚外补,雕刻不只是动刀,更要懂文学、通书画、晓音律,这样刻出的砚台才有魂。”李成说。
02
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性格
走进李成的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挂着的“相石图”。“每块贺兰石都有自己的性格,得先跟它‘对话’。”李成拿起一块带有天然黄斑的石料说,“你看,这黄斑像极了沙漠落日。”
贺兰砚制作有一套严谨的流程:采石、相石、设计、定稿、雕刻、打磨上蜡。其中,雕刻融合了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线雕等多种技法。李成的创作特点是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巧用石材的天然皮色与机理。在代表作《塞上江南——宁夏版图》中,他用100多公斤的贺兰石,以地图为轮廓,将西夏陵等标志性景观融入砚面,天然石眼化作沙湖旭日,花彩纹理变成滩羊剪影,背面还镌刻《宁夏赋》,被业内誉为“贺兰石上的宁夏史诗”。
传统技艺也需要与时俱进。2025年创作的《吉祥如意》,将砚台与香插功能结合,如意云纹、莲花等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需求碰撞出火花。“非遗不是老古董,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李成说,他常带着徒弟们研究年轻人的审美,在作品中融入环保理念、实用设计,让贺兰砚从书案走向更多场景。
红色主题也是李成的探索方向。2021年,他以《清平乐·六盘山》为灵感创作贺兰砚作品《红旗漫卷西风》。作品用浅浮雕再现红军翻越六盘山的场景,青紫色的贺兰石营造出苍茫意境,红旗飘扬的动态与诗词镌刻相得益彰。“用老手艺讲新故事,这是传承人的责任。”李成说。
03
让技艺在传承中流淌
“包会静、杜晓云、许西宁、陈霞艳、朱仰涵、李欣然、徐衍展……”李成一个个念出技艺传人的名字,语气里满是欣慰。
1989年师从管建军时,李成是第三代传人。如今,他已培养出5名第四代传承人,涵盖贺兰砚制作、玉雕、篆刻等领域。徒弟陈霞艳原本是木雕专家,跨界学习后创作出《孤草砚水冰》,将木雕的细腻融入砚雕,成为跨界创新的典范。“我从不限制徒弟们的想法,鼓励他们在传统基础上找自己的路。”李成说,每周他都会在工作室开课,从相石技巧到文化内涵,倾囊相授。
除了带徒,李成还积极推动制砚技艺走进校园。他与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贺兰砚制作课程,编写教材《贺兰石与砚雕艺术》。李成坦言,年轻血液的注入让他看到了技艺传承的更多可能。“一个人强不算强,整个行业活起来,技艺才能真正传下去。”李成说。目前,他的徒弟们已在各地开设工作室,有的还将贺兰砚带到国际展会,让这门技艺走出宁夏。
04
让贺兰砚讲述动人故事
2014年,在世界工艺文化节上,李成的作品《烟雨萧山寺》一亮相就吸引了国际友人的目光。砚台上,江南寺庙的婉约与贺兰石的粗犷奇妙融合,让国际友人透过石头读懂了东方美学。“当时有位法国艺术家说,这方砚台像一首无声的诗,那一刻我特别自豪。”
多年来,李成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西安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2024年,他出席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砚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与国内同行探讨传统砚雕的当代发展。“贺兰砚是宁夏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说,每次参展,他都会带上不同风格的作品,既有展现本地文化的传统样式,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创新之作。
如今,李成的作品《福在人间》《书卷贺兰砚》分别被宁夏贺兰砚博物馆、宁夏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记录贺兰砚技艺的代表性作品。但他并未停下脚步,每天仍坚持雕刻6小时,“石头不会欺人,你对它用心,它就会给你惊喜。”
记者 吴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