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旅游的人们,在城市与乡村间穿梭,寻找着旅行的意义。当游览结束,那些留在记忆深处的往往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照,而是一座座城市最本真的生活气息与文化脉络。今天,我们翻开三本以城市为背景的书籍,那些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各有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视角,去理解城市的内涵和旅行的本质。
01
中轴线:探索城市的人文内涵
《行走北京中轴线》是刘晓涛与魏敏合著的一部充满温度的城市导览,于2025年1月出版。这本书突破了传统旅行指南的局限,带领读者从北京的永定门出发,走过天坛和先农坛间的御道,追思天桥大街“酒旗戏鼓天桥市”的盛景,在正阳门下品尝卤煮、炒肝等老北京美味,最终抵达紫禁城这座中轴线的核心。
这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将中轴线作为昔日“皇家专属”的固有叙事,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人文图景。从永定门城楼的晨光熹微,到正阳门下的一碗卤煮氤氲;从天桥“酒旗戏鼓”的市井喧嚣,到钟鼓楼暮色中的鸽哨悠扬——中轴线从来不只是昔日帝王的仪仗,更是百姓生活的舞台。书中“品尝京味儿”与“南中轴上的浮世喧嚣”章节,将炒肝的滋味、胡同的吆喝、大栅栏的百年老号,编织成一部流动的平民史诗。
作者们并未拘泥于这一7.8公里长的中轴线,而是大胆北拓南伸:向北直指元上都草原的苍茫遗迹,向南拥抱大兴机场银翼掠空的未来气象。这种“大轴线观”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历史逻辑——中轴线不仅是物理的“线”,更是文明的“脉”。
刘晓涛身为疾控专家,同时也对北京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研究;魏敏以摄影师的镜头语言描摹建筑肌理,在景山西眺白塔的“隐藏机位”、银锭桥卧波揽月的倒影,成为读者按图索骥的诗意坐标。书中那些实用攻略——错峰游故宫的午后、鼓楼击鼓表演的时辰、南苑湿地俯瞰CBD的角度——既是贴心的行走指南,更是引导人们“参与式阅读”中轴线的邀请函。
02
铁轨上:观察社会的移动窗口
如果说《行走北京中轴线》是对一座城市深度的垂直挖掘,那么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则是横向铺开的社会画卷。旅行文学作家、小说家保罗·索鲁在1986年踏上中国大地,通过火车旅行的方式,记录下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面貌。
保罗·索鲁有深厚的火车情结。在他看来,“唯有坐火车,旅行才会变成连绵不绝的视觉盛宴,穿越起伏大地时一幕幕难忘的景象才会一连串地铺展开来,不会因空茫的天空和海面而中断”。他全球游历五十余年,最常采用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车。
索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注意到每个国家的火车上都有反映其文化的必备用品:泰国火车上有沐浴水罐,印度火车有素食厨房……这些细节能把当地的社会状况反映得非常清晰。索鲁在《在中国大地上》中不仅记录了风景,更记录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触及了中国历史层层交叠的特征。索鲁的笔触辛辣而犀利,但他并非怀着优越感俯视所观察的对象,而是带着善意和尊重寻找兴趣和乐趣。他能够与火车上的中国人畅谈,讨论中国古典小说和《闪闪的红星》等老电影,展现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悉。
通过火车这个移动的窗口,索鲁为我们呈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图卷。他的记录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截面,却捕捉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未曾改变的一些特质。
03
茶馆里:微观世界的城市叙事
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则把我们带入一个更为微观的城市空间——茶馆。这本书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
在20世纪前半叶的成都,几乎每条街都有茶馆,没有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像茶馆那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坐茶铺,是成都人若干年来就形成了的一种生活方式”。茶馆生活成为这个城市及其居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真实写照,实际上是个微观世界,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
王笛通过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再现了茶馆这个城市微观空间中公共生活的完整画面。书中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比如那些最铁杆的茶客,“他们多是不把那竹椅坐穿、不把那茶喝成白开水不罢休的主,他们并不着急回家睡觉,因为白天恐怕已经在竹椅上打过若干次盹了”。
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在20世纪前半叶,坚韧的地方文化和习惯不断反抗西化的冲击,拒绝现代化所造成的文化同一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以茶馆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既显示了其坚韧性,亦展现了其灵活性。
茶馆不仅是休闲场所,也是社会“戏剧”演出的舞台。王笛在书中专设“讲茶”章节,讲述昔日的袍哥大爷如何在茶馆里“摆茶碗阵”,细致入微的展现,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城市生活提供了珍贵视角。
夏天结束了,旅游旺季的热潮渐渐褪去。这些书籍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对城市和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展现,也是旅行方式的一种启示。最好的旅行不是收集目的地,而是收集视角和理解。
记者 李尚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