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永宁县胜利乡大观桥仙桃采摘园里果香四溢,郁郁葱葱的桃树下,一个个圆润饱满的桃子挂在枝头。“好吃,甜、脆,我们每年都来买。”“带着大观桥地名的桃子对我来说特别有吸引力,特地来转一转。”近日,周边的市民游客陆续来到采摘园,品尝大观桥“仙桃”。
清甜滋味引客来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大观桥桃子得益于当地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孕育出的桃子皮薄、肉厚、核小、果肉紧实,汁水清甜。大观桥仙桃采摘园占地20亩,种植有北京7号、黄蟠桃、粉蟠桃、北京14号及黄油桃5个品种,每亩产量可达2500斤,每斤采摘价格6元。高峰期时一天能销售上千斤,主要供银川市周边游客采摘,小部分通过电商销往深圳、广东、福建等地。
“观桥柳色,桃红柳绿”,这是人们对大观桥桃子的美誉。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观桥桃子就以其独特的脆甜口感、通红果身,成为银川市远近闻名的特色水果,当时主要产地集中在汉延渠流经的杨和镇观桥村、胜利乡胜利村及望远镇东位村一带。“在我小的时候,村里每个生产队都种植十几亩桃子。那时候水果种类少,村民把桃子装在筐里,挂在自行车后拉到城里去卖,人人都知道大观桥桃子好吃。”胜利村村委会副主任董志华对记者说。
坎坷岁月藏记忆 重焕生机有底气
据了解,永宁县大观桥桃子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产量近900万公斤。然而,2007年年底一场严重的低温冻害和早春晚霜,给产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超过80%的桃树被冻死,果农损失惨重,渐渐失去了种植信心。“一场大冻,让大观桥桃子绝收,人们意识到桃树不耐冻,便转种了李子树。”董志华回忆道。
2020年,永宁县胜利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胜利乡设立示范户推广新品种嫁接,逐步恢复种植面积。谢正文就是当时的示范户之一。“一来我年龄大了,外出打工太累;二来是大观桥桃子名气还在,就想重操旧业。”去年,谢正文种植的5亩桃树挂果,收益达12万余元。
为提升大观桥桃子品质,让口碑和品牌持续下去,胜利村特聘果园种植技术员,通过课堂授课、地头实践、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手把手教农民高质量种植桃子。“咱们果园主要施用农家肥、发酵好的羊粪及生物有机肥,这样种出来的桃子品质好、口感好。”胜利村特聘果园种植技术员李小宁说。
大观桥桃子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乡土情怀。历经坎坷后,如今它正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鼓励村民家家户户发展桃子种植,村委会也在流转土地,推进成片成规模种植。我们计划打造一个集采摘、批发于一体的基地,恢复过去大观桥品牌的品种。”董志华介绍。
记者 沙娜 李海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