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时间,今年暑期档即将结束。回顾这一档期,电影类型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4部抗战题材影片接续发力,在暑期档后半程构筑起抗战精神的多维图谱。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历程中的顽强精神,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推动观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细小切口 宏大历史
纵观《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这4部抗战题材电影,可以发现它们均采用了“小切口、大历史”的叙事模式。主创团队以个体记忆与平民视角切入宏大历史进程,引导观众跟随片中人物的脚步走进那段悲壮岁月,从而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
《南京照相馆》通过一间照相馆和几位普通人的故事,呈现了一段不容忘却的抗战记忆。影片深刻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创伤,也展现出抗战精神深厚的民间根基。故事发生在南京沦陷期间,一群平民在吉祥照相馆避难时,被迫为侵华日军冲洗照片,却意外发现记录日军屠城罪证的底片。随着抗争意识逐渐觉醒,这些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谋划将证据运送出去并公之于众。躲在照相馆中的7位平民,从目睹日军暴行证据到民族尊严被唤醒,最终完成了从“乱世求生者”到“觉醒反抗者”的精神蜕变。有影评人指出,该片借助“暗房隐喻”构建出一套深刻的历史显影机制,将小人物的愤怒与屈辱转化为“绝不做汉奸”的坚定信念,这种中国人的精神坚守令观众深受触动。
相较《南京照相馆》,稍晚上映的《东极岛》同样改编自真实历史,取材于1942年东极岛渔民冒死营救英国战俘的事迹。影片以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渔村为切入点,前半部分刻画渔民在日军统治下的隐忍与对是否救援英军士兵的犹豫,后半部分则聚焦以阿赑、阿荡兄弟为首的渔民展开救援的壮举。电影通过“海上营救”这一主线,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在抗战中朴素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那种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与血性感人至深。然而,该片票房未达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故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在同类题材竞争中未能脱颖而出。尤其后半段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使人道主义救援在一定程度上被简化为“复仇叙事”,引发口碑争议,也导致排片与票房出现倒挂现象。
《山河为证》是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艰辛历程的纪录电影,从九一八事变到全国抗战,从战略防御到全面反攻,清晰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影片整合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通过数字修复与艺术再造相结合的方式,凸显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在细节处理上,影片同样注重平民视角与个体记忆,如94岁的潘家峪惨案幸存者潘善雨讲述日军暴行时的愤慨,97岁老兵王喜芳回忆年少扛起国难的英勇……这些历史亲历者的叙述,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坪石先生》则突破传统抗战题材侧重于战场惨烈的叙事模式,转向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影片以抗战时期中山大学迁校办学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聚焦战时知识分子群体,展现他们在洪流中的文化坚守与学术救国实践,讲述了一批教育大家在战火中守护教育火种、延续岭南文脉的感人故事。1944年冬天,以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黄友棣等为代表的“坪石先生”在硝烟中坚持教学与研究。这种跳出惨烈叙事传统、以“知识救国”为视角的创作,填补了华语电影关于知识分子抗战的叙事空白。
显然,《山河为证》与《坪石先生》从不同维度有力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正如《山河为证》总导演于鹏所言:“《山河为证》作为一部纪录电影,以完全真实的历史镜头呈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每一个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记录着我们遭受的苦难、悲痛、愤怒与抗争,也记录着我们民族的血性与韧性。”对于《坪石先生》,不少影迷在豆瓣上留下动情评论:“看到坪石先生为保护书籍不惜牺牲生命,忍不住落泪。”“仿佛穿越时空,见证那一代中国文人的信仰。”“文气斐然,士气慷慨”。
人物饱满 多维展现
这四部抗战题材电影在人物塑造与情节细节方面同样精雕细琢。
《南京照相馆》不仅塑造了邮差苏柳昌、龙套演员林毓秀、照相馆老板金宗昌等平民形象,对汉奸翻译王广海和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等反派角色的刻画也立体而传神。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细腻地呈现了普通人物的转变过程。例如,邮差阿昌原本有机会逃出城,却因帮助一对夫妇寻找信件而错失逃生时机,展现出他内心的善良。这种处理方式从人性角度出发,精准而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行为动机,令观众对人物的选择深感信服。通过普通百姓的生死经历,影片以小见大地呈现惨痛历史,既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当时的绝望与艰难,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与代入感。
《东极岛》塑造了多个性格鲜明的渔民形象,如阿赑从隐忍逐渐觉醒,最终毅然投身救援,其英雄气概令人振奋;阿荡则满怀赤诚的理想主义与淳朴善良。《山河为证》借助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其中不乏首次公开的画面,并通过作战记录、日记、书信等素材的客观呈现,增强了抗战史实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坪石先生》生动刻画了多位教育先贤的形象,呈现了杜定友舍命护送五万册典籍南迁、黄际遇在轰炸间隙坚持授课、卫梓松拒降日寇慷慨就义、黄友棣于烽火中奏响《杜鹃花》,以及中国首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将仪器拆解成210个零件成功躲过日军搜查等场景。讲台即是他们的战场,“坪石先生”堪称文明的脊梁,他们以风骨筑起精神堡垒,保存的教育火种在战乱中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饰演黄际遇的谢君豪在采访中表示,黄际遇身上有一种岭南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以学术抵抗炮火,以教育重整山河,能饰演这一角色,他感到荣幸之至。
除了在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与细节呈现上异曲同工,这四部抗战题材电影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抗战的某一侧面,共同拼合出一幅抗日洪流的全景画卷。《南京照相馆》结尾,当照相馆老板老金拉开背景布,故宫、黄鹤楼、万里长城等壮美河山逐一呈现,众人动情高呼“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浓郁的家国情怀瞬间打动观众。《东极岛》中,完成从隐忍到觉醒转变的小学老师陈先生,即便身陷火海、被铁链锁住,仍发出“不能跪”的怒吼,如惊雷般唤醒了整个海岛的抗战意志。《山河为证》中,真实历史影像所传递的浩然正气,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坪石先生》则往往于无声处听惊雷,细腻地传达出中国文人不屈的精神内涵与坚韧风骨。
抗战电影 持续上映
除了已经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即将到来的9月还将有三部抗战题材影片陆续与观众见面。其中,由黄建新监制,刘浩良编剧并执导,韩庚、陈永胜等主演的《营救飞虎》同样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影片聚焦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飞虎队员的行动,以“48小时极限营救”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再现一段抗战传奇,定于9月3日公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同样选择在9月3日上映的《生还》正是聚焦于此。该片由高群书、肖一凡联合执导,邵正一、周思羽主演,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以纪实风格刻画了众多普通战士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抗争,首次以电影形式完整呈现东北抗联后期战略转移的全过程。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再现东北抗联抗战历程的新剧《归队》已经开播。该剧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抗战的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支东北抗联小分队在战斗中失散后重新集结并完成任务的故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以及东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据介绍,为真实还原革命先辈的英勇抗战历程,主创团队深入东北抗联旧址采风调研,走访了30多位抗联老战士和多位英雄后人,积累大量史实素材,历经三年打磨剧本。剧组拍摄历时三个月,辗转辽宁、吉林多地,在零下30℃的林海雪原中实景拍摄,呈现了几十个主要人物、近1400场戏。《归队》主创阵容强大,由高满堂、李立、汝盛、李洲编剧,臧溪川、赵阳执导,胡军、李乃文、陈靖可、袁姗姗、任彬、宋家腾、蒋欣、林永健等主演。
此外,屡次推迟档期的《731》最终定于9月18日公映。该片由赵林山执导,姜武、王志文等主演,通过平民视角揭露日军反人类暴行,展现绝境之下国人不屈的反抗精神。无独有偶,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公共关系中心于8月19日在其官网发布的解密文件显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为发动细菌战,持续实施人体实验,甚至使用携带病菌的炮弹攻击数百名中国人,以计算感染率、检验致病菌的“质量”。这些解密文件表明,侵华日军曾预谋从中国东北进攻苏联,并准备动用可大规模消灭兵力的细菌战手段,在哈尔滨设立了731部队。该部队对鼠疫、炭疽、气性坏疽、鼻疽、伤寒、痢疾、霍乱、传染性出血热等多种病原体进行研究与实验,旨在寻找能大规模感染人体的最有效病原体及其使用方法。为检验各类细菌的作用与感染方式,731部队不断实施人体实验,关押了中国人、俄罗斯人以及被判处死刑的日本人。解密文件还显示,日本加茂部队(731部队曾用名)曾在哈尔滨附近乡镇用中国人进行细菌实验,被实验者多为游击队员或其同情者。其中一份文件记载,日军将数百名中国人带至田野,向其发射填充有鼠疫、炭疽或霍乱菌的炮弹。一段时间后,日军收集尸体与感染者并计算感染比例,以此评估致病菌的“质量”。
实际上,无论是已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还是即将上映的《营救飞虎》《生还》与《731》,这些抗战题材电影都致力于对历史进行精准还原。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相信许多观众将通过影像关联现实,感受到历史真相的分量。与此同时,这些影片也展现出中国人民的民族血性与精神力量——正是中国人奋起抗争的血性与众志成城的精神,最终导致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抗战题材电影传递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也为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揭开抗战往事,传递着深刻的启示。时间或许会让照片与影像褪色,但不会让历史尘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铭记历史,吾辈自强。我们更应让年轻一代了解先辈的勇敢与无畏,感念和平时代的珍贵与自强不息的意义。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