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明代的灭亡,世人多会联想到崇祯无力、官场腐败或清军入关,而在这本由后浪出版公司出品、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中,作者以众多的灾荒史料为钥匙,从容易被忽视的“气候”切入,揭秘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既重构了明代物价与气候的关联史,也引发对气候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思考。
发生在17世纪的极端气候
传统上对明亡的解读围绕人与制度,如崇祯刚愎、东林党争、白银引发物价动荡。本书作者卜正民则聚焦14~17世纪的“小冰期”,提出颠覆性观点:明朝崩溃是持续两世纪的“生存阈值突破”。小冰期干冷,尤其17世纪40年代的极端气候,摧毁了明朝农业经济根基。
作者从3000余种地方志筛选777条灾荒价格数据,建立“灾荒价格=气候指标”的范式。数据显示,万历年间1石米0.5两白银,崇祯末期涨至1~2两,北方粮价是南方的10倍以上。普通农户年收入5~12两白银,家庭基本生活成本却达14两,食物严重匮乏成为必然,王朝崩塌仅为时间问题。当然,作者这一视角并非否定政治、军事因素,而是将其纳入“气候—社会”的互动框架进行考量。
宏观数据+微观叙事
在本书中,作者以“宏观数据+微观叙事”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从宏观来看,作者整合史料,收录了15张价格表、4幅气候示意图,梳理出明代“六次深渊期”,每次粮价飙升都与气候干冷期重合。如万历时严寒促使女真人南下,崇祯时干旱成压垮明朝最后一根稻草。
从微观上,书中又以万历年间江南士人陈其德的生平为线索,以其账簿与日记,展现明代人的生存图景:万历初年,陈其德凭微薄俸禄维持“体面生活”,到了万历末年,柴米油盐支出占其收入80%,崇祯年间更是“米贵如珠”,这些账簿和日记,让冰冷的史料有了细腻的质感。
同时,作者还将中国史置于全球框架,重新解读“白银与明代物价”。
传统观点认为,是美洲白银流入推高了明代的物价,但作者对比数据发现,万历年间流入中国的白银仅占秘鲁矿山开采量的7.5%,且多是影响奢侈品价格,对普通农户的影响并不大。作者指出,明清1:5的金银兑换比(欧洲为1:12),即白银在当时中国的高购买力,才是持续流入的关键。这些结论修正了“白银导致明亡”的认知,也揭示了明代中国深度融入全球贸易的事实,为明代研究增添了新维度。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