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
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记者就此展开走访调查,看政策红利是否被无序的市场行为“稀释”。
补贴未至,涨价先行?
近期发布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2025年起对符合条件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补贴按年度发放,当前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各地将于8月下旬陆续开放申领。然而,就在补贴即将兑现之际,众多新手父母发现,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价格“涨声响起”,不少知名品牌因此陷入“借机牟利”的舆论漩涡。
“金领冠900克装的菁护和珍护,这两款我家娃和小侄子一直在喝,近两个月都涨了价。珍护从每罐200元涨到260元,菁护从每罐145元涨到190元。”湖北武汉的韩女士告诉记者,她近日在小区附近一家母婴店选购奶粉,上午付款时,商家承诺次日调货到位,结果当天下午突然说要退款,并建议“加钱换新包装产品”,理由是“货源紧张”。
此类情况并非个例。记者在一条“辟谣母婴产品涨价”的短视频评论区看到,来自安徽、上海、河北、陕西、福建等多地的用户纷纷贴出购买记录“反辟谣”。用户“甜茶”称,“我们家娃用的尿不湿,之前实体店同规格卖750元,现在是800元”;用户“臭宝”表示,“连安儿乐纸尿裤每包都涨了至少16元,我孩子天天用”。
对于涨价传闻,部分商家予以否认。记者在武汉实地走访了3家母婴门店,店员均表示店内奶粉价格近2个月并无波动。在网购平台,某国产知名品牌客服告诉记者,官方从未主动调价,价格波动是因为平台促销活动结束,“优惠力度变化导致的”。
育儿福利有被“收割”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直接上调标价外,母婴用品市场还存在几种常见的“隐性涨价”方式。
一是“返利缩水,实付增高”,有消费者反映,某畅销奶粉此前扫码可返约20元红包,如今仅返2元左右,结算时付款变多;二是“活动结束,恢复原价”,不少商家以“促销截止”“品牌折扣取消”为由回调价格,导致消费者实际支出增加;三是“产品升级,新装提价”,部分企业借“更换包装”“优化配方”等名义停售旧款,推出定价更高的新品,间接推高消费成本。
以奶粉为例,有家长算了一笔细账:未满周岁的婴幼儿每月要喝7到8罐奶粉,按每罐涨价40元计算,每月就会多出280至320元的花费,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平均到每月为300元,在不计算其他支出的前提下,仅奶粉一项涨价就几乎用掉了大部分补贴。
“过去几年母婴行业竞争激烈,奶粉、纸尿裤等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如今市场正处在价格修复阶段。”对于涨价传言,中部地区一家母婴洗护用品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育儿补贴的发放对母婴行业来说是好事,有利于提振消费。该负责人坦言,育儿补贴政策出台后,在市场情绪影响下,不排除个别厂家或经销商会通过囤货等方式“收割”政策红利。
强化监管 守好“补贴钱袋子”
针对网传母婴产品涨价等情况,记者咨询了湖北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处室。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未接到相关投诉或举报。
“奶粉、纸尿裤等母婴产品的价格涨跌往往是市场自发行为,很难说其与国家育儿补贴政策落地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该工作人员说,与此前“两新”政策有明确的补贴资金核销制度不同,国家育儿补贴是直接以现金形式进入申领者个人账户,个人再用这笔钱去消费。而育儿补贴是否引发了商家涨价,实际取证和认定都存在一定难度。
同时,该工作人员强调,根据价格法等相关规定,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手段,如虚构原价、虚假打折等,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市监部门有权对这类价格欺诈行为进行监管。建议消费者留意价格异动,保留好购物凭证,便于维权使用。
贵州贵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泽超建议,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婴幼儿产品价格专项监测机制,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价格走势。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应依法从严处罚,提高违法成本,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此外,对承诺补贴期间不涨价甚至推出优惠活动的企业,政府可考虑给予税收减免、政策扶持等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