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夕。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上古时期,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其节日来历源自人们对自然天象、时间、数字的崇拜。在宁夏各地,七夕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现代活动,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巧智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夕起源
从星宿崇拜到爱情象征
“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时期,最初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星宿崇拜。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此外,七夕最早还与人们对自然天象、时间、数字的崇拜相关。在《诗经》创作时代,人们就已经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秦初,七夕是禁忌日。到了西汉时期,七夕逐渐成为良辰吉日,节俗主题演变为男女良宵欢会,牛郎织女变成男耕女织的人物,还出现了‘七夕夜看牛郎织女相会’等活动。”张訸说,动人的民间传说流传了千百年,牛郎织女每年七夕节鹊桥相会的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并融入传统民俗中。
在古代,节令关乎生产活动,围绕节令展开的节庆活动是祭祀、农事、饮食和娱乐休闲的综合,亦是礼和乐的统一体。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姑娘们有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七夕节因此又叫“乞巧节”。因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亦称“女儿节”或“少女节”。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穿针乞巧是流传最久的方式,姑娘们比赛穿针,穿得最快的为最有智巧。“喜蛛应巧则是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织网情况,若织得又圆又密,便是巧兆。”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忠群介绍:“每到‘七夕’,姑娘们会相邀结伴,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祈求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希望能拥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传统习俗
乞巧、祈福与民间活动
据宁夏地方志记载,农历七月七日,银川本地的姑娘会聚在院里,摆上自己制作的各种针织手工艺品以及茶水果品,向织女星乞巧、乞智。在石嘴山,每逢七夕中午,当地很多姑娘会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晒,过一段时间后,空气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然后姑娘们把针丢在水里,在薄膜的支撑下,针会浮在水面上。最后,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等形状,就是乞巧成功。
在固原,七夕作为祈福的节日,妇女乞富、乞寿、乞子,女子乞求爱情,农村有些地方还会举办鹊桥庙会。吴忠市盐池县更因厚重的传统文化基础、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徐娟梅介绍:“每逢七夕,当地会举办隆重的‘九曲十游’活动。”
“九曲十游”是明朝中期传到盐池的,人们通过活动祈雨、求福、驱灾、祛病、期盼丰收、还愿。所谓“十游”是指“元宵节祝福游”“二月二迎春游”“三月三祈雨游”“四月八踏青游”“端午节祛病游”“六月六顺阳游”“七月七乞巧游”“中秋节供月游”“九月九祝寿游”“腊八日感恩游”。
文化价值
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
七夕节不仅包括家庭伦理、夫妻忠贞、乞巧、祈福、成人礼等内容,还有关爱生命、关爱社会等诸多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俗多样性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肯定了其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随着传统节日的氛围日益浓厚,人们也更加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宁夏社科院民俗专家张万静在调研中了解到,乞巧风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时属秦国地域的西汉水上游地带(即今甘肃省西和、礼县、天水一带),后流布全国。
“共度传统节日,就是把心的联结紧紧系牢,让精神久久传承。”张万静说,“七夕”传统节日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对于构筑和睦家庭、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保护并弘扬“七夕”文化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银川,七夕活动正在我们身边缤纷呈现。青年联谊、传统文化习俗体验沙龙……年轻人从工作日常聊到生活趣事,从兴趣爱好说到未来规划,共同的话题让人的心灵渐渐靠近;老人和孩子们在刺绣、剪纸、猜灯谜等七夕活动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夜晚来临,天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明亮闪烁,跨越千年的传说与传统,在现代都市中演绎着新的篇章。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