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刚刚结束的暑期档中,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刷新了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纪录。与此同时,另一部二维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则拿下了今年暑期档新片口碑第一的位置。显然,继春节档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狂揽近155亿元票房之后,《浪浪山小妖怪》与《罗小黑战记2》所取得的票房成绩与口碑表现,不仅再度彰显了二维动画的魅力,也让国产动画电影在重回大众视野的同时,迎来了真正的爆发时刻。
01 叙事年轻化接地气
在峰峦叠嶂之间,四个寂寂无闻的小妖怪意外成为主角,凭借其独特魅力后来居上,悄然点燃了暑期档的下半程——这便是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的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笔者在观影时,不仅听到现场不断传来爽朗的笑声,还看到许多小朋友随着剧情“手舞足蹈”。说实话,如此生动的观影场面确实不多见。因此,当在社交媒体评论区看到“太精彩了”“太有共鸣了”“太接地气了”等留言时,真是一点也不令人意外。的确,“观影体验不输3D大片”“美术风格让人惊艳”“笑中带泪,特别适合全家观看”——这些评价正是对《浪浪山小妖怪》年轻化叙事和接地气风格的生动注解。
《浪浪山小妖怪》衍生自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该片出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bilibili联合推出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此前就广受好评。在此基础上,主创团队继续将视角聚焦于“西游宇宙”中那些未被深入刻画的小妖怪身上,通过“底层小妖假扮英雄”的设定,对传统经典进行个性化解构,呈现出一段充满反差笑料的取经之旅。除了《中国奇谭》之前积累的口碑与《西游记》自带的经典影响力之外,叙事风格的年轻化、接地气,以及“小妖取经团”亲切的角色设定,成为《浪浪山小妖怪》打通全年龄段观众的“法宝”。影片既依托扎实的IP基础,又采用新颖的解构手法,确实具备了成功的要素。比如片中小猪妖在大王洞“考编三年仍未能上岗”,鸡画师化身苦命“乙方”等桥段,极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是一种“既令人发笑,又引人深思”的共情,就仿佛在银幕上看到了现实中的自己。
为凸显对经典IP的新颖解构与年轻化叙事,影片中四个小妖怪的性格设定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取经天团”形成强烈反差:无所不能的齐天大成了一位有社交恐惧的“I人”猩猩,意志坚定的唐僧变成了见机行事的蛤蟆,存在感最低的沙僧成了滔滔不绝的“话痨”黄鼠狼,而贪吃的八戒反而成为团队最核心的成员,既是“大脑”又是主力。显然,这样的选角与设定旨在通过小人物营造反差感,让观众感受到意料之外的滑稽与欢乐。此外,除备受观众喜爱的公鸡画师、黄狗大王、老鼠精等配角之外,片中赠送袈裟的老和尚也令人印象深刻。当四个小妖怪屡次化缘失败、几近放弃时,他们遇到独居破庙的老和尚。老和尚不仅一眼认出蛤蟆精是“玄奘法师”而热情招待,临别时更赠送了取经必备的袈裟。尽管观众对老和尚的身份有不同猜测,但据主创在路演中透露,老和尚其实早已识破四个小妖的假冒身份,却仍选择给予认可和帮助——这是出于对它们努力的理解与认同。现实生活中,也正存在这样睿智而善良的人。
应该说,“以小见大”“小人物亦有非凡之举”等叙事手法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少见。而“小妖取经团”所传递的“普通人也有追梦的勇气与权利”的设定,既让观众认同角色底层的身份设定,又保留了过一把“主角瘾”的可能。这种设定映射出普通人在现实中“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出师未捷”的复杂心态,很容易形成一种自嘲与自励交织的独特观影感受。此外,《浪浪山小妖怪》所呈现的草根性,恰恰契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与情感需求。这种对现实生活与工作真实感受的精准映射,既是大众文艺的精神底色,也是当下流行文化的流量密码。
02 创作多元化精细化
除了叙事模式上的创新,《浪浪山小妖怪》在艺术表现上也展现出国产二维动画的融合创新。据主创团队透露,该片由近600人的手绘团队历经4年精雕细琢,将中国美学、水墨绘画与现代动画技术创造性融合,开创“笔墨入镜”新技术,为观众呈现出一幅“流动的东方画卷”。在观影过程中可以发现,影片在美术风格上融合了中国传统画的造型、笔法与渲染技法,同时引入现代色彩、光影与透视语言,画面既具真实感,又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蕴。
这样的视觉呈现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一部电影长达两小时,一秒动画需24帧,每帧包含数十个图层,再加上剧本、分镜设定、背景绘制和后期制作,其工作量难以想象。例如,在小雷音寺罗汉角色的设计中,尽管每个角色在影片中仅出现几秒,但都拥有独立的故事背景。从搜集实物照片、反复绘制草稿,到简化形象并完成成稿,整个过程耗时耗力。据了解,为让电视动画角色适应大银幕,每个角色的线条和形象都经过精心设计。整部电影约2000个镜头,一名画师辛苦工作三天,往往仅能完成半秒的动画内容。但正是这样一笔一画的精细创作,最终赋予影片以温暖感和亲近感。
观影时笔者注意到,影片中的庙宇楼阁带有山西古建筑的影子。主创人员在采访中透露,为更真实地绘制小雷音寺等场景,团队曾专程赴山西五台县佛光寺等地采风。正是这些跨越时空与古代匠人的“对话”,使得电影中呈现出韵味十足的中式审美。
的确,与三维动画在营造视觉奇观方面的优势相比,二维动画更需通过多元化与精细化的创作来深耕艺术表达。国产二维动画上一次在大银幕上引起广泛关注,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大鱼海棠》。对于看着二维动画成长的一代人来说,从开创先河的《大闹画室》,到达到亚洲领先水准的《铁扇公主》,再到将国产二维动画推向艺术高峰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宝莲灯》等作品,无论是留存在资料中,还是烙印在记忆里,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随着三维动画的兴起与流行,二维动画一度式微,直到2016年《大鱼海棠》以5.73亿元创下二维动画电影票房新高,才让人们看到一线希望。但相较于同期《疯狂动物城》等三维动画大片,国产二维动画的劣势仍较明显。
好在随着《中国奇谭》系列的出现,二维动画不可替代的艺术美感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作品立足中国美学,将传统二维技法与现代动画工业相融合,这一创新为国产二维动画电影提升艺术表达和产能带来了重要参考与启示。
《浪浪山小妖怪》的高上座率与强势口碑就是最好的例证。显然,好的故事才是票房的核心推动力,凭借过硬的内容质量可以实现市场逆袭。事实上,从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熊出没·重启未来》到暑期档的《浪浪山小妖怪》《罗小黑战记2》,多部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国产原创动画电影佳作接连涌现,使今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动画电影“大年”。题材类型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百花齐放”,更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创作的多元化与精细化。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短期内或将提振市场信心,吸引更多资本关注。但二维动画要实现真正复兴,仍面临系统性挑战。尤其在观众审美不断提升的当下,二维动画必须在提升产能的同时持续推进艺术创新,尤其应注重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打造更富艺术性与风格化的作品,以此丰富整个动画生态。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携手前行,将助力国产动画电影勇攀新的高峰。
03 立意写实深刻动人
影片最后,四个小妖怪在战胜黄眉怪后虽被打回原形、重归修炼,但孙悟空留下的四根毫毛与村民为他们立的四尊雕像,显然为故事埋下了新的悬念与希望。生而平凡,但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尘埃微小,也蕴藏着强大的力量。除了叙事与创作上的创新,《浪浪山小妖怪》在立意上也具有鲜明特点。正如其英文名“Nobody(无名之辈)”所暗示的,四个小妖怪没有确切的名字,却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这种“无名的潦草感”在电影中多处体现:破旧的洞府、手写的横幅、粗制滥造的武器,以及“取经天团”宛如草台班子的既视感等等。
片中四个小妖怪的遭遇无不令观众心有戚戚焉:小猪妖拼命刷锅,甚至刷秃了身上的鬃毛,却因过于认真反而磨掉了大王祖爷爷的字迹,最终遭追杀;蛤蟆精每天做饭刷锅,却将这份杂活视若珍宝,到哪儿都紧紧护着工牌“9981”;黄鼠狼精从“话痨”逐渐变得沉默,真实演绎了一个人的分享欲是如何消失的;还有连“齐天大圣”四字都说不利索的猩猩怪,胆小口吃,活脱脱一个“I人”……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投射,让四个小妖怪迅速出圈。
当然,引发共鸣的不只是四个主角,影片中许多其他角色同样致敬了那些渺小却努力的无名者。有网友评论,公鸡画师那“凋谢”的鸡冠,像极了熬夜为甲方改方案后透支的自己。不管主创是否有意贴近“打工人”叙事,电影确实引发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这既是对年轻人工作与生活状态的映射,也是一种温暖激励。观众走进影院,不仅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更渴望获得精神、情感与价值观上的满足。《浪浪山小妖怪》的立意正是激励大家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勇敢迈出逃离困境的第一步,就像四个小妖怪最终走出“浪浪山”。影片结束语“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清晰传递出这样的信念:我们勇敢迈出的每一小步都值得歌颂。即便没有筋斗云翻越十万八千里的本事,只要走出心中困住自己的那座“浪浪山”,便是成功的开始。
这不仅仅是一部动画,更是一部献给成年人的现实寓言。从懵懂启程到悄然蜕变,《浪浪山小妖怪》的深刻在于让英雄主义回归最本真的日常——没有神通广大,只有微小却坚定的选择:帮助同伴、保护弱小、彼此扶持,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这样的立意传递出一种温柔而治愈的力量:再平凡的人生,也值得认真书写。没有谁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善良,而善良本身,就已是一种不凡。
应该说,《浪浪山小妖怪》通过融合多种类型元素带来惊喜。借助动画形式,它将喜剧与奇幻、冒险、动作等元素有机结合,创造出丰富的视听体验,通过奇幻世界的设定和角色反差制造笑点,让不同观众都能找到情绪共鸣,在笑声与感动间寻获属于自己的宣泄出口。在短视频流行、娱乐日趋碎片化的当下,人们更倾向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情绪释放,而像《浪浪山小妖怪》这样能够提供完整观影体验和深层情绪共鸣的高口碑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记者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