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在悠阅城的“摆烂集市”上,都能看到一位手艺人——李朗。她用0.4mm的超细钩针,将岁月的温柔与对艺术的热爱,都钩织进了厘米级的微缩世界里。
01 从织毛衣到微钩
“20岁那年我就跟着身边的人学织毛衣,那时候几乎每家姑娘都会这手艺。”回忆起与钩织的初遇,李朗的语气里满是对旧时光的怀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踩着棒针、握着钩针,为家人织出一件又一件贴身的温暖,针脚里藏着对生活的认真。
随着时代变迁,机器织就的衣物逐渐取代了手工毛衣,李朗的钩针也被悄悄收进了抽屉,这一放就是十几年。直到几年前,小侄女的一句撒娇,让这门沉睡的手艺重新苏醒。“姑姑,你给我钩个小发卡吧!”看着侄女期待的眼神,李朗重新拿起钩针,从简单的发卡、挂件开始,一点点找回熟悉的手感。
后来侄女说:“姑姑你钩得这么好,不如拿去卖吧”,李朗起先还不信这么个小玩意儿能有人买,可架不住侄女的怂恿,就试着把作品带去集市摆摊。没想到,那些色彩鲜艳的钩织小物件,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也是在这时,她偶然在手机上刷到明星佩戴微钩首饰的新闻,让她第一次知道,原来钩织还能如此“精致”。
带着好奇,李朗开始研究微钩。她从网上买来0.4mm的超细钩针和40号蕾丝线,第一次尝试时,线细得总从针眼里滑走,钩针小得捏不住,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枫叶,她足足钩了3个小时才完成。但钩完一看,细节比普通钩织要精致太多,这也让她一下子就爱上这门手艺。
02 每一针都是与时光的对话
李朗的家中,不大的桌子上摆满了她的“宝贝”,直径0.4mm的超细钩针整齐排放在盒子里,不同颜色的蕾丝线像彩虹一样缠绕在线轴上,放大镜和带LED灯的工作灯是她最常用的工具。而桌子中央,一个未完成的微钩华晨宇玩偶格外显眼——娃娃的头发用黑色细丝线钩出层次感,衣服上的花纹细得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微钩拼的就是耐心和细心。”李朗解释道,普通钩织用的是2mm以上的钩针和粗毛线,一天就能钩出一个小玩偶;但微钩用的线比缝纫线还细,钩针细如针尖,一个厘米级的枫叶,要钩数百针,花费3~4小时;若是复杂的人物玩偶,光是钩头发就要耗费两天,整体完成需要一周。
“最难的就是黑色头发和珊瑚绒线的‘盲钩’。”李朗说,黑色线本身不显色,加上线细,钩的时候根本看不清针目,只能凭着多年的手感下针;而珊瑚绒线毛茸茸的,针目被绒毛盖住,新手连下针的地方都找不到。有一次,她为钩织客户的定制华晨宇演唱会造型玩偶,光是头发就拆了三次。
尽管过程辛苦,但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李朗都会像对待孩子一样珍视。“刚钩完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好,舍不得卖。”她笑着说,可过几天再看,又会发现“这里的针脚可以再密一点”“那里的颜色可以再协调一点”。在她眼里,微钩没有“完美”的作品,只有“不断进步”的手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她的作品越来越精致,也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她的“回头客”。
“有个高中生,看完华晨宇演唱会就来找我,要钩一个和舞台造型一模一样的玩偶。”李朗回忆道,为了还原服饰上的花纹,她反复看演唱会视频,还特意去查同款服饰的细节图,钩的时候每一针都对照着图片调整。当那个玩偶交到女孩手上时,女孩激动地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样子!”那一刻,李朗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03 让微钩变得潮起来
如今,55岁的李朗依然在努力“跟上年轻人的审美”。她会刷小红书看最新的微钩款式,会听年轻人说“二次元”“潮玩”,然后试着把这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里——从钩动漫角色的玩偶,到做带有渐变色彩的微钩首饰,她的作品越来越“潮”,也吸引了更多年轻客户。“有个大学生,每个月都来定制一个微钩挂件,说要送给同学当礼物。”李朗说,看到年轻人喜欢自己的作品,她就觉得“这门手艺还有希望”。
对于未来,李朗有两个小小的愿望:一是希望能学会网上销售,让自己的作品走出银川,被更多人看到;二是希望能申请非遗,让微钩这门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如果能申请成功非遗,我想教更多人学微钩,尤其是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手工钩织不是老掉牙的东西,也能很时尚。”
采访结束时,李朗拿起一个刚钩好的微钩向日葵,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作品上,金黄的花瓣层层叠叠,仿佛真的在阳光下绽放。“你看,这么小的东西,钩的时候费工夫,但钩完多好看。”她的眼神里满是骄傲,就像在介绍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李朗用一针一线的“慢功夫”,守护着手工艺术的温度;用对热爱的执着,让微钩这门手艺,在与年轻人审美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或许,这就是手艺人最珍贵的力量——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始终坚守初心,让指尖的艺术在岁月里静静绽放。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