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1945-2025 勋章无言 英雄有梦 2025年09月03日  范晓儒 肖梦琪 陈星彤 肖梦琪 李阳阳

他们是山河破碎、烽火连天岁月的亲历者,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浴火重生的奋楫中坚。他们的身影,早已深深镌刻进用生命与鲜血书写的民族史诗。

年少许国,白首不渝。回望那场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之战,抗战老兵们以血肉之躯,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今天,我们谨以这组报道,致敬抗战老兵。

翟仲三

“这就是志愿军,这就是我们能赢的关键”

秋日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97岁的翟仲三老战士布满皱纹的脸上。在女儿的协助下,他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多年的一枚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赠送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以及一系列荣誉证书。铜质勋章历经岁月,却依旧熠熠生辉;泛黄的证书虽字迹斑驳,却难掩荣光——这些都是翟仲三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荣耀。

翟仲三出生于河北霸州,从小贫苦的他心中满是赤诚。1945年2月,他走进隐藏在霸州任庄子大庙的十分区休养所,成为一名卫生员。“工作以来,我一直做救治工作,一生都与医病救人紧紧相连。”翟仲三回忆道。庙宇深处,血腥味与草药味交织,在昏黄的油灯下,他用一双粗糙却灵活的双手为战士们清洗伤口、敷药包扎。同年6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半生足迹便与烽火硝烟融为一体。解放战争期间,他从张家口转战至兰州,又从宁夏奔赴陕西,一路战斗、救伤、开荒,步履未停。

1950年深秋,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响彻长空,当时已在19兵团的翟仲三与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奔赴异国战场。在朝鲜的冰天雪地中,敌人的轰炸声不绝于耳,他却从未胆怯。“跨过鸭绿江,我们皆抱马革裹尸之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就算牺牲,我也无悔。”他清晰记得,伤员众多时条件极其艰苦,往往只能做简单包扎,不少轻伤员稍作处理就又返回阵地;更难忘战友张渭良侦察时负伤失踪,一周后竟凭顽强意志,白天藏草垛、夜间向阵地爬行,饿了啃树皮、渴了饮雪水,历经十天九夜,终于获救。“这就是志愿军,这就是我们能赢的关键!”回忆起战场上的救治点滴,翟仲三老人眼中泛起泪光。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翟仲三转业至宁夏,成为卫生所里的一名医生。一枚勋章,一生仁心。翟仲三以平凡之躯,在烽火与和平交错的岁月中,镌刻下永不褪色的荣光。

记者 范晓儒

柴显忠

“当年的付出都有了回响,所有努力都值了”

93岁的抗战老兵柴显忠这些日子一直在密切关注九三阅兵的新闻。当看到预演画面时,国家富强、军队强大的自豪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居住在兴庆区太阳都市花园小区的柴显忠,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闪耀着岁月的光芒,也镌刻着他刻骨铭心的抗战记忆。“那时候的日子苦,部队条件也艰苦,可再苦我们也要坚持抗日。”提及往昔,老人的话语朴实却坚定。

当年,柴显忠在山东曹县抗日武工大队先后担任通讯员和县大队长,亲身经历过无数次艰难战斗。那时条件差,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和战友们始终没有退缩,用顽强的意志在烽火中坚守。抗战胜利后,柴显忠被编入二野十九旅五十六团,成为杨得志警卫连的战士,先后参与突围大别山、淮海战役等多场战斗,在枪林弹雨中续写着忠诚。

1962年,为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柴显忠来到石嘴山市建材厂,后来又到了自治区建工集团工作,将热血从战场转移到建设一线,直至1990年4月离休,他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党。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到如今的和平盛世,看着国家日益强盛、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他打心底觉得:“当年的付出都有了回响,所有努力都值了。”

记者 肖梦琪

程好智

“上了战场没有回头路,我们的身后是百姓!”

前不久,97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程好智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轻轻摩挲着刚刚戴上的纪念章,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在他的胸前,各类纪念章、荣誉勋章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程好智出生于1928年,是河南安阳人。1944年6月,年仅16岁的他怀着保卫家乡、驱逐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毅然参军,在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担任通讯员。“上了战场,就没想过回头,我们的身后是百姓!”这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与战友并肩作战,历经挺进大别山、进军西南等战役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后来,程好智随部队入朝参战。当时他所在的16军是装备苏式武器的精锐部队,作为炮兵的他与战友们屡次取得胜利。停战后,他仍留在朝鲜,积极参与维护停战协定和帮助当地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成为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战士。

在服役期间,程好智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并获得团通令嘉奖一次,但他很少主动提及这些荣誉。他常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乡亲,我能在战场上保卫国家,脱下军装后又能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已经非常幸运了。”

1966年,程好智转业至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务局工作,后历任自治区工程局副局长、宁夏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等职务。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始终保持着军人雷厉风行、认真负责的作风。在生活中,程好智家教严格,他的子女回忆道:“小时候要是调皮做了出格的事,父亲一定会严厉管教。”

如今,在银川安享晚年的程好智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坚持每日收看新闻。他嘱咐子孙后代:“一定要踏踏实实做人,做好人,听党话,跟党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代代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得来的。”

记者 陈星彤 文/图

宫奎洋

“盼着国家强、军队强,现在全都实现了”

得知九三阅兵的消息,居住在兴庆区崇安社区的96岁抗战老兵宫奎洋心潮澎湃,往昔岁月与今日盛景在他心中交织,满是感慨。

回溯烽火岁月,宫奎洋的抗战记忆定格在山东淄博732兵工厂。当时,他在那里投身武器制造,为华北战场的抗日战争输送“火力”。“那时哪有条件可言?一无合格的生产原料,二无必要的设备装置,三无技术资料可供参阅。”提及当年,宫奎洋虽因高龄嗓音低哑,语气依然坚定,“我们只能就地取材,靠着双手摸索,硬是生产出大量枪支弹药,一点点补足前线的武器缺口。”

硝烟散尽后,宫奎洋随部队转战四方,后来转业至宁夏,投身机械制造领域,将热血与汗水洒在这片土地,最终在兴庆区安家。如今,岁月虽在他身上留下痕迹,但提及九三阅兵,老人的音调明显提高,难掩激动:“能看到坦克、战斗机这些新型武器,我很自豪。当年我们盼着国家强、军队强,现在全都实现了,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采访中,宫奎洋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沓荣誉证书,眼中满是感动:“祖国没有忘记我,人民没有忘记我。现在生活得快乐又知足,我想对每一位关心我的人说声谢谢。”

记者 肖梦琪 文/图

郭宏光

“要懂得珍惜,坚定地跟党走”

这两天,对于抗战老兵郭宏光来说,最惦念的事就是观看九三阅兵。“我们的国家现在越来越富强了,没有谁能再欺负我们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许许多多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更要坚定地感党恩、跟党走。”102岁的郭宏光语气坚定地说道。

“那会儿不懂啥大道理,就知道侵略者占了咱的地、抢了咱的粮,就得把他们赶出去。”这位出生在山西贫苦农民家庭的老人,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自己20岁毅然走上抗战之路的原因。“以前咱们装备差,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主要就靠步枪、手榴弹,和一股不怕死的劲儿。”郭宏光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一生亲历近百场战役。战争也在他身上留下永久的印记——他的脖子、腿等多处曾受伤,左腿因多次负伤比右腿短了四五厘米。

和平年代,郭宏光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成为银川橡胶厂副厂长。“父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里总装着别人,很少考虑自己。”女儿郭丽回忆说,当初调来宁夏时,父亲月工资是136元,但看到厂里工人生活困难,他主动要求降了100多元。此后每年调薪,全厂只有郭宏光从不涨工资,他总是把自己那份让给生活更困难的职工。见到职工家属粮食供应紧张,他又主动请缨,带领大家开荒种地,把一片荒地变成了粮田。

如今,郭宏光家的小院里,茄子、豇豆等蔬菜长势喜人,这些都是这位百岁老人亲手种下的。尽管现在他行动不便,却仍坚持劳作。“父亲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珍惜幸福生活,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郭丽说。

记者 李阳阳 文/图

张继忠

“真实的战场远比电影里的残酷”

“真实的战场远比电影、电视剧里的情景更残酷。”在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管道基地小区,96岁的抗日老战士张继忠向记者讲述起上世纪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随着年龄增长,他的听力已逐渐衰退,但说起这些往事,他语调高昂、情绪饱满。胸前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1929年,张继忠出生于山东蒙阴。战火还未蔓延到家门口时,他还在山间放牛。然而,当他目睹日军凌辱村民、杀害反抗的青年,那些烧杀抢掠的暴行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年仅15岁的张继忠连夜离家,一心想要参军。他一路寻找八路军,途中加入了蒙阴武工队,从此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除了打游击战袭扰敌人,他还担任过司号员、护理员,不遗余力地为抗战奉献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继忠又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斗,并在战火纷飞中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0年10月,他赴朝参战。“那时候,我们从福建出发,坐着闷罐火车一路颠簸北上,身上穿的还是单衣,可朝鲜战场已经天寒地冻。但再艰苦,我们也得扛下来!”

“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岁月让他刻骨铭心,也因此,张继忠痛恨浪费粮食,却不爱吃饺子。“只有第二天要打仗了,我们才能偶尔吃上一顿饺子,谁都不知道吃了这顿还有没有下顿。”

战争结束后,张继忠脱下戎装,换上工装,将一腔热血倾注于国家建设。他先后任职于新疆石油管理局、长庆油田一分部,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用实际行动续写“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当记者提出想看看他珍藏的纪念品与老物件时,老人从腰间掏出钥匙,打开那个被他称为“宝库”的柜门。一枚枚纪念章被整齐地别在红绸上,旧的绶带不仅有磨损的痕迹,更缝着密密麻麻的针脚。

采访结束时,张继忠抬手敬礼。虽已近百岁高龄,他依然挺直脊梁,眼神坚定如初。

记者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