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

抗日英雄刘尚阁的传奇人生 2025年09月04日  叶建功

他是抗日老革命,一生打过无数次仗;他是终身学习者,八九十岁高龄时学习掌握了多门外语;他还是个热心肠,乐于助人不图回报……他就是抗日英雄刘尚阁老人,他传奇的一生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心生敬佩。

家遭变故成难民 穷则思变干革命

1924年,刘尚阁出生在河北省景县朱河乡司马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有10多亩地,生活自足有余。刘尚阁五岁时,家乡遭涝灾,田地全被淹没,他父亲紧急挑一副担子,一头装刘尚阁,一头装点粮食,带着他的母亲和哥哥,全家冒雨跑到朱家河馒头山避难。暴雨下到第七天,白洋淀决堤,汹涌洪水一泻千里,他的家乡一下子冲没了,变成了一片汪洋。

暴雨终于停了,天津方向来了几艘船,招廉价劳动力,有一艘船招煤矿工人,刘尚阁父亲没问任何报酬,赶紧和全家上了船,辗转几天,来到了河北山西交界处的井陉煤矿。父亲和哥哥下井背煤,从此全家人靠背煤的微薄工钱活命。

刘尚阁15岁也开始下井背煤,不久认识了一起干活的矿工马二,马二看他这么小就干苦力,对他很照顾,两人相处得很好,马二经常给他讲一些革命道理。一年后,引导他去太行山大陈庄参加了八路军,这时他方知马二是中共地下党员,负责在矿工中宣传动员穷苦人参军工作。

那时的刘尚阁瘦小瘦小的,部队领导就让他给师长滕代远当勤务员。他人虽小,头脑机灵,又是苦出身,干活勤快,师长交办的事情件件圆满完成,很受师长喜爱。滕代远夫妇经常人前人后夸奖他。当时八路军装备很差,生活很艰苦,刘尚阁从无怨言,忘我工作,在1943年10月,满19岁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更加勤奋工作,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看到师长不分昼夜地指挥部队与日寇作战,指战员们同仇敌忾,英勇杀敌,就想到前线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一开始,师长并不同意。但他不甘心,在他一再请求下,师长终于批准他下连队当兵,从此开始接受炮火的洗礼。

战场搏斗险丧命 伏击日寇再立功

刘尚阁到连队后,暗下决心决不辜负师长的期望,平时操练演习一丝不苟,苦练杀敌本领。那时大小战斗不断,很快他就适应了残酷的战争场面,逐渐变得坚强成熟起来。1944年春,在山东兖州和日本鬼子的一次激战中,为夺取阵地,双方展开肉搏战。刘尚阁略弯下腰,左冲右闪地避敌锋芒,灵活地冲杀,接连捅倒了几个鬼子,他越战越勇,竟单个冲杀到敌寇群中,突然右腰部被鬼子刺中,肠子顿时溢出,他用手塞进去,一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

之后被赶过来的战友们拼死冲杀出一条血路,抢救出来,抬到了后方治疗。当时条件艰苦,仅用盐水消毒,白土布包扎,他竟然伤愈。获记功一次,升为班长。

他半生浴血作战,受伤无数,可是总能化险为夷,亲友都说他命大。

刘尚阁在一线上英勇作战,大小战斗消灭了不少敌人,且能很好地保护自己。鉴于此,部队领导选调他当侦察员,在这个新岗位上,他全力以赴,专注向老侦察员学习,不放过每次侦察任务的锻炼,很快脱颖而出,几次在单独侦察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次他侦察到了日寇经过伪装的军械库隐蔽地点,且有日寇部队驻防,他伪装成小商贩开展侦察,终于打探到驻防鬼子大队要外出扫荡、防守空虚的消息,他悄无声息地在军械库旁边画了暗号,并立即返回部队向领导报告,首长经过缜密研究部署,带领八路军战士猛扑军械库,消灭了留守的鬼子小分队,缴获了一大批军械。

还有一次,他侦察到鬼子分队行军必经一条狭窄山路的情报,他又向领导汇报,建议消灭这股敌人,领导经综合考虑,采纳了他的建议,连夜奔赴狭路埋伏两边山地,张网以待。翌日上午,鬼子队伍果然进入伏击圈,八路军枪弹密集地射向敌阵,没等敌寇形成火力对抗,便全歼了敌人。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刘尚阁始终出生入死英勇杀敌,多次受到嘉奖,职务也晋升至连长,其中晋察冀军区授予他“抗日英雄”称号。

百炼成钢一虎将 戎马倥偬学文化

1948年2月,他升为已改编的东北野战军八纵135师405团第一营营长,是年我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9月12日发起了辽沈战役,国民党军队共48万余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我军投入了70余万人,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采取先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把敌军封闭在东北再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刘尚阁参加了攻打锦州的战役,奉命带领全营指战员攻打锦州火车站,若火车站拿下,锦州就能顺利攻下。经过激战,敌军三个碉堡被炸毁,我军一举攻下火车站。之后巷战进行了24小时,我军胜利占领锦州,活捉了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马不停蹄,刘尚阁又奉命率领全营指战员急赴沟邦子,与兄弟部队在青堆子、高山子、历家窝棚集结形成合围,阻击廖跃湘部企图窜越营口从海上逃跑的打算。最终,我军以料事如神的战术和最快的速度合围歼敌,活捉了廖跃湘。

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召开盛大的庆功会,刘尚阁荣获“八一勋章”和“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提拔为副团长。

战斗间隙,部队号召将士们学习文化知识。刘尚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每次的文化课从不缺席,他本来悟性就好,加上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新中国诞生后,刘尚阁在部队里有更多时间学习钻研方方面面的知识,久而久之,锻炼成长为一名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军队干部。1952年2月,东北野战军从10个纵队中选拔出了43名优秀青年军人赴苏联学习先进军事特技,他经过海选,层层筛选,终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被选中。

一年后回国,又被组织派赴北京学习俄语,于1955年7月再赴苏联北高加索学习军事特技。1957年回国后任沈阳军区特工教官。提起这段经历,他感慨地说是党培养和造就了他,给了他如此殊荣。

攻读外语上学堂 耄耋老人仍发光

刘尚阁转业后,先后在辽宁省煤炭管理局、经委物资处担任领导工作。1966年初调来宁夏,先后在自治区民政厅、石炭井矿务局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直到1989年离休。

刘老离休后,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他全都用在了学习上,开始系统地学习外语,先是报考了上海外国语函授中心学习日语,一年后考试合格收到了结业证书,并有赠言:“看到您的照片非常感动,非常敬佩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进而他又学习俄语、英语,继续深钻文史、诗词。

再后来,又开始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打下基础后转练行、草,可谓既有近期安排,又有远期规划。他说练书法必须“入帖”“出帖”,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在宁夏老年大学上了三年学,是全校师生中最年长者,每周七节课,无论寒暑风雨,从不间断。

在刘老位于玉皇阁北街的小区家里,只见墙上、桌上、床头甚至是衣兜,到处是英语、俄语卡片。他说最大的困难是记忆力不行了,因此采用了反复加深记忆的方法学习。此情此景,来家里探望他的孙辈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深受触动,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

刘老好学不倦的事迹后来被报道见报,银川一家报社经过加工又作了报道,被新华社宁夏记者站摘文报道后,全国多家报纸予以转载,如《中国老年报》《老年日报》《老年文摘报》等,其中2005年2月21日出版的《老年文摘报》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他计划用四年时间学习英语,力争通过国家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争取在2008年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上露一露他会俄语、日语、英语三门外语的绝活。”

刘老大半生驰骋沙场,在艰苦环境中度过,90岁高龄时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活跃,不戴老花镜看书报、写诗歌,让人啧啧称奇。天天骑车从丽景湖畔的家里到市内老干部活动中心打台球健身。他时常还骑车游历宁夏山川,近处到西夏陵、滚钟口,远处到沙湖、大武口星海公园,至于银川市内的景点,凡新建一处他必骑车去游览,他说身体尚好,又不觉得累,就要坚持锻炼。有一次,他竟骑车去青铜峡铝厂看望老战友一家,老战友说应该乘车去,他哈哈一笑,说要检验一下自己的体力。

刘老在活动中心打台球,球友们对他的印象是热心肠、闲不住,谁的球杆坏了他给修好,台球桌溜网螺丝没了,他买来配上,台球桌腿漆碰掉了,他买来油漆调配好颜色刷新。就连谁家的电水壶坏了,他都给买上配件修好,乐于助人的品行深得球友称赞。有时遇到比赛,有老妪不讲理,冲他发火,他过后就忘,从不记仇。球友们夸赞道:“怪不得刘老能长寿,心胸多宽呀!”

刘老一刻也闲不住,打算自己制作台球杆,说干就干,他先找来近两米的一根腊木杆,用锯子、刨子加工到接近尺寸,再去旧货市场、废品收购站找铜头套与中部连接的螺栓螺套。铜套从电器堆里找到,而尺寸合适的螺栓螺套让他跑遍了市内各废品旧货市场,耗时半个多月,终于在一台废机器中拆卸得到。之后几天,经过精雕细琢,一根笔直漂亮的球杆终于制成。他高兴地用这根球杆打台球,球友们跟他开玩笑:你用了20天做了根台球杆,仅成本就花了5000多元,都比上丁俊晖的台球杆了。听到此话,刘老哈哈大笑不止。

此外,刘老经常给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小报投稿,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在年终总结表彰联欢会上受到奖励。从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苦出身,到有较高文化素养且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的老革命,刘老的一生值得大家敬佩学习。

兹将刘老创作的一首小诗摘之共享:我生乐哉,无私牵挂,虽居陋室,心胸豁达。勿吃老本,奉公守法,发挥余热,晚节为大。闲时看报写作,兴来练练书法。人已离休,感谢国家,党的温暖,胜似妈妈。

“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不会向日本帝国主义屈服的。我们深信他们会把他们的巨大潜力动员起来,投到抗日的战场上去的,他们会全力以赴地去对付侵略者的挑战。在这场斗争中,最后胜利必定属于中国人民。”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窑中对谈”。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钱学森霸气回应“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

“那就打一个大仗,给敌人来个总破袭,打出中国人的勇气!”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叶建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