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场以“复古风”为底色、以“关系美学”为内核的葡萄酒复古派对,在银川桃李江南样板间悄然上演。古风服饰、复古报纸、拍立得相机与醇香葡萄酒碰撞,打破圈层边界,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在微醺与怀旧中,找回了久违的松弛与真诚。
A 复古场景
复刻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质感”
当天下午,活动现场被精心打造成上世纪80年代的“时光容器”:室内挂满泛黄的复古报纸,衣架上整齐陈列着牛仔马甲、波点连衣裙、花衬衣与豹纹配饰等古着单品,角落的拍立得相机旁堆着一沓相纸,等待记录每个鲜活瞬间。餐桌上,没有精致的西餐,来自山野的绿苹果、李富贵辣条、荞面圈圈与碱面馍馍整齐摆放,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美食,与精致的葡萄酒形成奇妙呼应——正如这次活动的策划师、elf关系美学空间主理人精灵所言,“葡萄酒不必端着,它该走进日常,和烟火气的食物撞个满怀”。
参与活动者的年龄跨度很大,从“70后”到“90后”“00后”的年轻人,从微信网友到品牌合伙人,这场活动彻底打破了“圈层”的限制。大家以“打卡签到”的方式领取复古道具,有人换上复古牛仔套装,有人戴着夸张的复古项链,就连原本穿着日常服饰到场的参与者,站在充满年代感的场景中也毫无违和感。“银川变得越来越好玩了,”一位参与者感慨,“在这样的场域里,不用刻意迎合,自然就放松下来了。”
B 微醺社交
让葡萄酒成为“情感连接剂”
“想喝多少倒多少”,活动现场的葡萄酒区没有复杂的礼仪,只有自由取用的惬意。当银川音乐人也行(昵称)弹着琴,唱起歌时,上世纪80年代的经典旋律瞬间拉满氛围,她笑着分享自己对复古音乐的热爱:“这些旋律里有温度,能让人想起心底的旧时光。”在葡萄酒酒精的微醺加持下,原本陌生的人开始自然攀谈:有人聊起喜欢的复古电影,有人分享穿古着的趣事,古着店品牌合伙人撒撒、摄影师王云也加入其中,从“复古美学”聊到复古照相机,旧时光、老物件给人带来的心灵慰藉。
有趣的是,跟随着旋律,一些参与者拿着桌上摆放的玉米秆当“荧光棒”,跟着节奏轻轻晃动,恍惚间仿佛回到童年;年轻人举着拍立得合影,相纸慢慢消耗,但每张照片都成了独一无二的纪念。
“平时在城市里,大家都是碎片化社交,很少有这样深入聊天的机会。”主办方说,打造这场活动,正是希望用葡萄酒作媒介,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自然流动”。
C 变装派对
一场属于每个人的“新体验”
霓虹灯勾勒出复古海报的轮廓,唱片里流淌着迪斯科的节奏,活动进行到中场,上世纪80年代复古变装派对一开场,就把氛围感拉满。这场派对里,每个人都解锁了不一样的自己。
有人让人眼前一亮——这是她第一次尝试裤装,利落的高腰牛仔裤配着复古马甲,褪去了往日的柔美,多了几分飒爽;有人带着满满的“私人收藏”到场,复古紫色碎花小衫、珍珠项链、复古白色礼帽,都是她压箱底的宝贝;有人造型里藏着惊喜,复古变装师为她量身搭配了小波点上衣配绿色丝绸短裙,再戴上米奇头箍,瞬间多了几分娇俏与可爱。
唱片不停转,舞步不停歇,这场复古派对里,没有刻意的装扮,只有每个人借着穿搭解锁的“新的一面”。
D 举办初心
留住“有质感的时光”
这次葡萄酒复古派对,从一开场介绍的规整,慢慢过渡到自由交流的松弛。有人提起是被古着店主理人“在银川发现美好”的故事打动,才决定来参加这场活动;有人吃着现场摆放在桌上的苹果,笑着说“这味道和小时候奶奶家的一模一样”。当聊到“为什么偏爱复古”,大家不约而同提到“质感”——上世纪80年代的物件、音乐、生活方式,虽不华丽,却带着“经得起时间磨砺的真诚”。
“五年、十年后再想起今天,这些拍立得照片、微醺时的聊天、玉米秆当荧光棒的瞬间,都会是很珍贵的回忆。”主办方望着现场热闹又温暖的场景,说出了举办活动的初心:在不确定的时代,用复古的“物质载体”,串联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大家在快节奏里,拥有一段“能沉下心来的时光”。
这不仅是一场“怀旧派对”,它更像一瓶慢慢发酵的葡萄酒,在复古的容器里,酿出了当代人渴望的“松弛社交”,也让“关系美学”,真正走进了有烟火气的日常。
记者 冯元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