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块巧克力在口中缓缓融化,那苦甜交织的风味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可可与巧克力》(副标题:时尚饮品、苦涩回味与众神的食粮),以科学严谨的视角与生动细腻的叙述,揭开了可可从中部美洲的神秘饮品到全球大众消费品的传奇旅程。
可可的历史文化
本书前半部分,作者从可可树的本源讲起,可可的学名“Theobroma cacao”(众神的食粮),不仅奠定了全书的文化基调,更暗示了可可在人类文明中的特殊地位。
随后,作者详细阐述了可可的物种分类、种植条件,以及从果实采摘到发酵的关键环节。作者还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改变巧克力命运的关键发明。这些发明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折射出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对“美味”的追求如何推动生产力变革。
如果说上述物质维度是可可的“骨架”,那么文化维度便是其“血肉”。本书后半部分还原了可可在奥尔梅克、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中的神圣地位。
阿兹特克人不仅将可可豆研磨成糊状饮品,还会添加干辣椒粉制成从微辣到极辣的风味饮品,甚至将可可果肉发酵成“绿可可”酒;在1544年中部美洲一些地方,可可豆曾是流通货币——1只雌火鸡价值100枚饱满可可豆,1颗新鲜鳄梨售价3枚,这一细节生动诠释了可可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16世纪的殖民浪潮,成为可可全球化的起点。西班牙传教士萨阿贡在《新西班牙事物通史》中,详细记录了阿兹特克厨师制作巧克力饮品的繁琐工序,每一步都充满仪式感。而随着殖民炮火的推进,可可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到19世纪,工业革命与购买力提升让巧克力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最终完成了从“众神食粮”到“大众零食”的蜕变。
巧克力的“感性密码”
本书还深入挖掘了巧克力与人类情感的深层联结。相较于咖啡是成人世界的“工作饮品”,可可更像是童年的“情感宝物”。这种情感属性,源于巧克力对感官的直接刺激:当它在口中融化,圆润光滑的口感、平衡的苦甜风味,能瞬间唤起人们对温暖、幸福的记忆。
书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巧克力的“人文切片”:比如说,瑞士巧克力制造商史宾利-阿曼曾呼吁,巧克力应成为贫困阶层的营养食品,替代“仅能欺骗胃袋”的温糖水;弗莱父子公司从18世纪的小型工厂,凭借固体巧克力的发明成为英国的海军供应商;菲利普·祖哈德因少年时为母亲买巧克力的高昂价格,立志投身行业,最终建立瑞士巧克力工厂。这些故事让巧克力超越了“食品”的范畴,成为承载着亲情、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文化符号。
而在梳理500年历史的同时,书中也有对可可未来的期待。作者指出,可可始终在适应人类文明的变迁,却从未失去其本质的魅力。可可含有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可可碱等物质,能为大脑提供能量、改善情绪,成为现代人平衡生活的“小确幸”。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食物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创新与情感的史诗。
记者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