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银川,草叶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着洁白的光芒,仿佛大自然撒下的珍珠。2025年9月7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这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结束,仲秋时节开始。
历史与文化内涵
白露节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白露”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秦风》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优美描述,其中的“霜”字并非霜降之“霜”,而是指气温骤降,清露凝结的景象。
白露时节,天气渐转凉,清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而形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尽显结晶之状。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白露节气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转折点,很多植物在此时开始凋谢,落叶纷飞,为来年春天的生长作准备。这象征着生命的转折和变化,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自古以来,白露作为秋日典型意象,为文人墨客所吟咏,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从西晋左思的“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到唐代李白的“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再到宋代陈与义的“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都描绘了白露时节的独特气象。
民俗与地方特色
白露时节,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宁夏银川及周边地区也有着这一时节的习俗。
收清露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习俗,在明朝时尤为盛行。古人认为,白露时节的露水具有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人们会在清晨收集草叶、花瓣上的晶莹露水,或饮用,或煮茶,以求健康长寿、容颜美丽。
饮白露茶是江苏、浙江等地的习俗,在银川也有一定影响。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经过独特工艺制成。它既不像春茶那般鲜嫩娇弱,也不像夏茶苦涩味重,而是有着独特的甘醇清香,带着浓浓的秋意。
酿白露米酒是南方部分地区的传统,在宁夏则演变为品尝新收谷物和水果的习俗。白露时节正逢稻米收成,新米入缸时香气最纯、最浓。张訸解释道:“在银川平原,白露时节是作物收获的季节,人们讲究‘吃秋鲜儿’,一是刚刚下树的水果及加工后的干果,二是吃秋季新粮。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按照传统习惯,白露一到,还要撤掉凉席,把柜子里的衣服被褥拿出来晾晒,以去掉夏天积攒的潮气。此后随着天气转凉,应适当添加衣物。
在饮食方面,白露进入仲秋,气候转凉但日夜温差大,中医养生主张以“清肺滋阴、润燥养津”为主。饮食宜清淡、润肺、补而不燥,常见建议包括多吃银耳、雪梨、百合、莲藕、山药、黑芝麻、枸杞、红枣、杏仁与糯米或小米等滋润食材;同时少食生冷、辛辣与油腻,以免伤脾耗气。
张訸补充道:“白露节气反映了中国人顺应自然、时令的智慧,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传承这种智慧,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记者 王敏/文 李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