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民俗一条街上,一位手艺人正低头专注手中的木料,锯子轻轻划过,木屑纷飞,一把木梳逐渐成形。他名叫李向武,从实用工具到艺术品,从家族传承到走向世界,李向武用多年的坚守与创新,让传统木梳制作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A
从家族手艺到非遗技艺
李向武,1980年出生于宁夏海原县海城镇,毕业于宁夏师范学院艺术系。他现在是银川市级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艺已15年。
李向武的木梳制作技艺源自家族传承,最早可追溯至清末,已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太爷爷经常走街串户卖木梳,就用当地的木头,那时以实用为主,所以造型单一,做木梳也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李向武自幼跟随祖父李炳强学习手工木梳制作技艺。他回忆道:“我从小就喜爱这门手艺,记得当年爷爷走街串巷卖木梳、给人打家具的时候,我就着迷。”自记事起,他就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爱上木梳手艺,11岁起正式跟着爷爷学习木梳制作的基本技艺。
B
至少需要十七道工序
制作一把木梳并非易事。李向武介绍,整个流程至少需要十七道工序,包括开方、刨片、花样、开齿、剃齿等。
第一步是选木料。李向武制作木梳一般选择银川本地的桃木和枣木。桃木和枣木质地坚硬,木质坚硬细密,纹理美观,色泽柔和自然。除了这两种木料外,还会用到黄杨木、檀木、梨木、沉香木等。李向武认为:“木头是有生命的。每一块木头,从制梳的前期的木坯,到后期变成梳子,是一个逐渐升华的过程。”
李向武对梳齿的精度要求极高:“梳齿的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大了小了都不行,做出来就会显得很别扭。”有着十几年的制作经验,他不需要拿着尺子量,用眼睛就能“测量”尺寸。他介绍,常见的木梳齿为瓜子形、宝剑形、梅花脚,经过一遍遍打磨,光滑的梳齿还有按摩头皮的保健作用。
C
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与祖辈不同,李向武不仅在传承技艺,更在创新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他说,时代在进步,现在的木梳除了实用功能外,也应该注重艺术性。
秉承让非遗技艺走进日常生活的理念,他相继研制了自然景观类、动物类雕刻木梳60余种,养生刮痧木梳10余种,同时加入了民俗文化元素,极具宁夏地域特色,成为特色旅游商品。
李向武粗略算了一下,目前“李氏木梳”的造型不下一百种。“有十二生肖、梅兰竹菊、松鹤延年等等。”这些创新设计让传统的木梳从日常用品升级为艺术品。
为了更好地传承木梳制作技艺,2012年,李向武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民俗一条街开办了木梳制作技艺传承工坊,带徒授艺,从事木梳制作至今。
李向武也积极参加区内外活动,让木梳制作工艺走出去。2013年,他受邀和师父肖代明共同制作的方头月亮木梳被法国、比利时作为邮品图案,让木梳制作技艺走进国际视野。“只要有机会,就积极参加,宣传木梳文化和技艺。”李向武说。
如今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工坊里,李向武仍然每天与木头为伴。锯声嘶嘶,刻刀飞舞,木屑飘香。一块块木料在他手中变成了一把把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美感的木梳,有的被游客带往世界各地,有的被收藏家珍藏在展示柜中。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