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吴忠市盐池县长城关的宁夏长城博物馆,以盐池长城关为核心,将长城的兴衰、防御体系的智慧、地域长城的特色以及背后的民族交融故事一一铺陈开来,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沉浸式感受长城这一世界奇迹的永恒魅力。
01
从起源到历代修筑的脉络
博物馆开篇清晰梳理了长城从起源到历代修筑的完整脉络。走进展厅,“长城概览”板块首先映入眼帘,通过文字与示意图相结合,明确介绍了长城始筑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秦、汉、北魏等十余个朝代持续修建,最终形成包含墙体、敌台、壕堑等多种建筑在内的丰富文化遗产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为自保纷纷修筑长城,现存遗迹分布于河北、山西等九省,总长超过3000千米,多由土石或夯土筑成。《诗经》中“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的记载,揭示了长城的早期历史——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由烽火台、列城等单体建筑构成防御体系,后来经由墙体连接演变为长城。
继续深入展区,可按朝代详细了解不同时期的长城特色,其中齐、楚、秦、中山、魏等诸侯国的长城,特色尤为鲜明。秦汉长城作为大一统王朝的产物,见证了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北朝、隋、辽金、明等朝代的长城也各有侧重。尤其是明代中叶修筑的“万里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成为如今人们最为熟知的长城形象。
02
宁夏境内长城的丰富遗存
作为以盐池长城关为依托的博物馆,这里自然也重点展示了宁夏境内长城的丰富遗存。一幅幅展板和图片告诉我们,宁夏是历代修筑长城的集中区域,现存包括战国时期秦、秦汉、隋、宋、明等多个时期的长城遗迹,每一段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
其中,宁夏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战国秦长城,始筑于秦昭襄王时期,穿越今固原市3个县(区)的12个乡(镇),现存墙体173千米,单体建筑156座,均为黄土夯筑。秦汉时期,蒙恬“筑长城以界之”,西北段修缮并利用了秦昭襄王长城的部分段落;隋长城位于盐池县、灵武市境内,以黄土堆筑,全长60千米;宋长城则依托战国秦长城修建,还修筑了史称“新壕”或“长城壕”的防御工事;明代在宁夏大规模修筑长城,设有宁夏、固原两镇,现存7条明长城干线遗址。
“历史烽烟”板块中阐释了长城的另一重要意义——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汉代和亲内附、丝绸之路畅通,唐代“议和”“会盟”等,都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融。贞观年间唐太宗灵州会盟的故事尤为震撼,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长城内外深厚的民族情感与融合历程。
03
完备的军事体系与武器装备
长城的防御智慧通过文字、模型和实物(仿制品)得以全面呈现,让观众一览这一古代伟大防御工事的精密运作系统。其核心是“长城防御系统”,明确分为屯兵、烽传、驿传交通、军需屯田四个部分。
由馆内讲解员讲解得知,屯兵系统从先秦的防卫区,逐渐发展为秦汉的大规模驻军与指挥体系,至明代趋于完善——以长城为依托,设置卫所、修筑城池、兴建烽燧、屯驻重兵、扼守隘口,形成九边重镇。烽传系统作为军情传递与警报体系,具备瞭望、传信、召集部队、组织反攻等功能,在边防中至关重要。宁夏的烽火台是这一系统的生动例证:归德沟烽火台以黄土、沙、碎石混合夯筑,外砌石头;白虎沟烽火台呈圆柱形,墙设洞孔;六个步墩烽火台多为方锥台形,外绕方形坞城;灵武白土岗烽火台的坞墙还兼具堆放燃料和供守墩士兵休息的功能。
武器装备展区分为冷兵器和火器两大类。冷兵器按外形分为长兵器、短兵器等,弓箭有直弓、弯弓等类别,商代车战中普遍使用的青铜戈,兼具钩、啄功能。火器方面,明嘉靖年间的虎蹲炮机动灵活,适于山地作战;万历年间的红夷炮(后称红衣炮)威力巨大,可洞裂石城,是明代边防主力武器,努尔哈赤即被其击伤而亡。
04
长城关与周边重要关隘
博物馆还聚焦长城的重要关隘,以盐池长城关为重点,展现其军事价值与建筑特色。长城关坐落于盐池县城北门“深沟高垒”之上,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以“长城”直接命名的关隘,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关楼高耸,题有“深沟高垒”“朔方天堑”等字。
馆内还介绍了其他重要关隘:下马关,明弘治年间修边墙,嘉靖年间筑关城,平面略呈“凸”字形;归德沟关、大水沟关均修筑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黄土夯筑,墙设墩台;胜金关建于明弘治六年(1493年),万历年间重修,关址平面呈方形,东墙外侧筑有烽火台。这些关隘与长城墙体、烽火台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层次严密、功能完善的防御网络。
从春秋战国的诸侯修城,到明代的边防重镇;从冰冷的防御工事,到温暖的民族交融——在宁夏长城博物馆,不仅能系统了解长城的历史,更可透过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触摸真实的历史脉动,感受文明的深远回响。
记者 吴璇 文 李振文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