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磨剪子唻戗菜刀”的吆喝声,在中国家喻户晓。
上个世纪以前,银川城市街头巷尾,郊区陌上阡下,总有磨刀匠朴实而坚毅的身影。但,银川磨刀匠的吆喝声,是“启刀——磨剪子”,典型的地方特色。
磨刀匠,社会三百六十行之一,属手工工匠之列。
磨刀师傅的行头很简单,肩扛一条长凳,就走南闯北。他们工作时,总是骑在长凳上,好像大将军骑马提刀、驰骋疆场一样威武。由是,磨刀匠自称“马上皇帝”。家中的祖师爷的牌位,写着“马上皇帝之神位”。那条板凳,也叫“穿朝玉马”。意思是,骑着这匹“马”,可以在朝堂上下行走。板凳上钉着一个“ㄇ”字形的铁蚂蟥钉,称为“马鞍”。
作为“穿朝玉马”的凳子,一头钉一只约四五寸长的熟铁蚂蟥钉,露出两三寸高,以固定磨刀石和菜刀。另一头挂着一只袋子,里面装着锤子、戗刀、磨刀石等几样简单工具。后来,长凳上往往安装一只砂轮,可用来打平或打薄刀刃。
工作时,磨刀匠把凳子安放稳当,将磨刀石一头插入蚂蟥钉内,另一头用木楔或另一块磨刀石支起,形成一定角度。这样,磨起刀来顺手省力。磨刀石有两块,一块粗,一块细,一般都是先以粗石开刃,后用细石精心磨砺,保证刀刃锋利耐用。凳腿上往往挂着一个盛水的铁罐,罐中木棍绑着布条,可不断向刀刃淋水,以降低摩擦温度。
如果刀刃较厚,磨刀匠先用戗刀(也叫启刀)将刀刃刨薄,再用磨刀石磨。戗,是镗铲的意思,就是用一种钢制的工具(戗刀)把刀刃表面铲薄。戗刀类似于木工的刨子,有一根尺把长的铁杆,两头有垂直的木柄,铁杆中部插一条钢制的戗刀,约有3寸长,五六分宽。在磨刀师傅手中,就像木工刨木条,戗起刀来真是削铁如泥,运用自如。一面戗完,再戗另一面,铲起的铁屑铮亮耀眼。
磨刀人的手艺,全凭悟性和经验。好的磨刀匠,启刀,修整,粗磨,细磨,几道工序,不到10分钟,刀刃就变得铮亮。师傅用一只眼顺刃子看过去,刃子寒光闪烁,若隐若现。再轻轻拿起一根头发,贴在刀刃上,猛吹一口气,发丝立马断开。磨刀匠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刀磨好了,磨刀匠用锤子敲打菜刀,发出“当、当、当”悦耳的声响,或喊一声“磨好啦”,主人就会取走。磨刀匠一般不会提着刀送到家里去。
磨刀业,是伴随刀子、剪子的出现而生,据说,在唐代已经有人从事这个行业。杜甫有诗云:“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可见,1300年前,今山西出产的刀剪就甚是锋利。
全国各地的磨刀师傅,多来自河南、安徽等省份。从这些地方出发,分赴东北、华南及西部地区。
“香港刀王”陈当华,是香港“陈华记利器专门店”的主人。陈当华以其手工磨制的优良刀具而闻名,他的刀能够在空中切西红柿不出汁水,在香港名噪半世纪。尽管陈当华磨一把刀近千块钱,还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顾客慕名而来。有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从美国专程飞回香港,就为等他磨一把刀。
可是,到了现代,随着工业的发展,钢的品种越来越多,刀具质量也越来越好,打磨的频次相对减少。由是,磨刀匠多淡出历史舞台,鲜能见到。
月前一个下午,院子门口出现一位师傅在磨刀。没有长凳,但见一辆小型电动三轮车,车厢里架起电动磨刀器,在马达的带动下快速旋转,一条细管的水流不停地洒在砂带上。几分钟,师傅拿菜刀削一片白纸,纸丝迎刃飘落。
家中有几把刀,都钝了,需要磨。磨刀人看看我拿来的刀,刃口尚平整,就换上砂带,开启电源,磨了起来。几分钟后,换一条砂带,继续磨。之后,再换一条。三条砂带,声响不同,由尖厉,逐渐变得低沉。
磨刀间,与师傅交流。磨刀人说,家是贺兰的,他的师傅是河南人,银川现在尚有几位磨刀匠走街串巷。他说,刚才换的砂带,是粗、中、细3条,车上备有几条砂带,根据刀刃的情况选择。现在,都不用戗刀啦。需要的时候,先用砂轮冷磨一下。
试了刀,师傅用一张白纸将刀包起,扎上一根皮筋,双手递给我。回家切肉,果然锋利。
□郑济洧(宁夏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