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多项新规正式落地,其中电动自行车新规直指电动车核心部件,从源头封死改装空间,让骑行更加安全。银川市也对野生蒿草展开集中整治行动,消除蒿草带来的过敏隐患。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和野生蒿草导致过敏都是老问题,但有所行动总能带来改变。
鼻塞流涕、打喷嚏,到了晚上睡不着觉……有鼻炎的朋友最近受罪了,重要原因在于四处疯长的蒿草。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迅速行动,在全市建成区开展一场针对野生蒿草的集中治理攻坚战。集中整治阶段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物理清除等生态友好型方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针对投诉集中区域,要求立即核实并清理,实施重点攻坚。
蒿草密集区域易滋生霉菌、虫螨等过敏原载体,清理后可减少室内外过敏源交叉污染,全面清理很有必要。只是大自然的力量不容小觑,野生蒿草除之难尽,外界过敏源也不容易完全消灭。但有关部门此举依然受到了广大市民一致点赞。即便大家知道蒿草为野生植物,无法完全根除,但有关部门能够开展专项行动,总会带来改变,这是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主动作为的结果,也是回应民众诉求的体现。为防止蒿草去而复长,需要对重点生长位置进行长期监控,一旦发现立即清除,防止扩散。同时,大家要做好自身及家人的防护,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积极锻炼,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
9月1日起,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此次新国标最核心的变化在于建立硬件级防篡改体系,“一车一池一充”的绑定机制,意味着消费者再无法自行升级电池容量或更换非原厂配件,安全性能大大提升。
以往部分电动自行车的电动机性能余量较大,能够轻松超出标准车速,给非法篡改留下空间。为此,新国标增加了针对性指标,增加了电池组与控制器之间的识别和匹配功能,一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电动自行车就无法骑行。
电动自行车电池篡改乱象终于迎来强监管,用“码绑定”技术彻底封杀非法改装,这既是技术升级的必然,也是对生命安全的负责。当25km/h限速与防篡改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消费者更应关注合规车型的续航优化与安全性能。毕竟,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平安抵达。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