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小南门油锅里的百年滋味 碳水炸弹?这是银川人的快乐密码! 2025年09月09日  吴璇

清晨,银川小南门便民市场的早餐摊位上,油锅已泛起金黄。炸糕的焦香、韭菜盒子的鲜香、麻团的芝麻香,裹着塞上的晨风飘出半条街。拎着布袋的大爷、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摊位前排起长队。这些油炸食品看似不够精致,藏着的却是最踏实的快乐。

炸糕

朝食一糕,终日圆满

炸糕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北方的“年糕”演变而来。最早的黄米炸糕是北方农家过年时的“硬菜”,因“糕”与“高”谐音,正月吃炸糕寓意“步步高升”。银川小南门便民市场的炸糕,则是老银川人改良后的“本土化版本”——在传统黄米面中掺入少许糜子面,既保留了黄米的绵密口感,又增添了几分塞上杂粮的粗粝香气,这是适应当地干燥气候的饮食智慧。

制作炸糕并不简单。前一晚需用温水将黄米面和糜子面按8:2的比例搅匀,醒面至“掐出小坑能缓慢回弹”的状态。豆沙馅也是自家熬制:红小豆泡软后,用砂锅慢煮至烂熟,加红糖炒至起沙,还会加一小勺胡麻油增添香气。早上五点起锅烧油,待油温六成热,揪一块面团按扁、包入豆沙、捏成圆饼,下锅后用长筷轻轻翻动。炸到表面鼓起金黄小泡,犹如撒了一把碎金,便可捞出沥油。咬开的瞬间,外皮脆得“咔嚓”作响,内里的糖心滚烫,让人忍不住哈气。甜香中带着胡麻油的独特风味,黄米与糜子的米香与油香交融,成为一种令人一整天都满足的味道。

买炸糕的快乐,是清晨独有的“仪式感”。退休的王大爷每天都会来买两个,他说:“年轻时上班,每天早上都揣个炸糕当早点。外皮烫嘴,心里却暖和。”如今虽然各式美食层出不穷,但这简单的炸糕,却是碳水与糖馅包裹的踏实,是热乎乎的食物下肚后,那一整天的好心情。

韭菜盒子

鲜香迸发,脆韧相宜

春末夏初,银川平原的韭菜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农忙时节来不及做饭,人们就和块面团,包上韭菜鸡蛋,下锅一炸,又快又抵饱——这就是韭菜盒子。

小南门便民市场的韭菜盒子,吃起来又鲜又够味儿,吸引了不少食客。而要想让韭菜盒子好吃,其中还有个“秘诀”:面团要“半烫面”,用开水烫三分之二,用凉水和三分之一,这样炸出来的外皮既脆又韧,还能包住更多的馅料;韭菜切好后先拌一勺熟胡麻油,锁住水分,再放入炒得金黄的鸡蛋碎和泡软剪短的粉条,加盐,拌匀时要“轻拢慢捻”,避免韭菜出水;包的时候要捏出“月牙边”,既好看又不漏馅。下锅炸到两面金黄,外皮鼓起来像个小枕头,就可以捞出来。咬一口,韭菜的鲜、沙葱的辛、鸡蛋的香混在一起,粉条吸满了油香,外皮脆得掉渣,却一点儿不腻。这一口韭菜盒子,是便民市场上最接地气的满足。

吃韭菜盒子的快乐,在于“趁热吃”的那份急切。高中生小张每天骑车来买,“咬第一口必须小心,韭菜的热气能烫到舌头,可就是这股热乎劲儿,让我一早晨都特别精神。”他说:“这盒子顶饱,咬一口全是馅,比包子实在多了!”

韭菜盒子没有精致的摆盘,却有最实在的分量。它是热乎食物带来的饱腹感,也是普通人清晨最简单的幸福。

麻团

金丸浮油,芝麻生香

麻团最早被称为“煎堆”,汉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正月元日,食煎堆以迎新”的记载。过去南方过年时必吃煎堆,寓意“团团圆圆”。小南门便民市场的麻团个头不大,空心的酥脆可口,实心的则包裹着豆沙或枣泥馅儿,咬上一口,满嘴香甜。

其实,这种美食在家也能做:将糯米粉加温水和白糖揉成面团,醒发20分钟后分成小剂子搓圆,包入豆沙馅,再次搓成光滑的球;白芝麻提前用清水泡软,将麻团生坯放入滚一圈,用手轻轻捏紧,芝麻便牢牢粘住;炸的时候油温不宜高,三成热即可下锅,用小火慢炸,同时不停用勺子将热油浇在麻团上,让它慢慢膨胀,直至表面金黄、芝麻香飘满屋,即可捞出控油。刚炸好的麻团,轻轻一捏会有“回弹”,咬开的瞬间,外皮焦脆,芝麻在嘴里“咯吱”作响,内里或是空心,或是裹着流心豆沙。

麻团带来的快乐,是一种“分享的甜”。它个头虽小,却承载着最朴素的祝福——芝麻裹着甜馅的滋味,是热乎食物带来的温暖,也是每个人清晨时分关于“圆满”的小确幸。“以前上学的时候,家里来不及做早餐,妈妈就给我买两个麻团、一杯豆浆。现在我自己也会做麻团了,上次还做给妈妈吃呢。”“00后”女孩陈莉说道。

银川小南门便民市场的油锅依旧冒着热气,炸糕、韭菜盒子、麻团的香气,混杂着人声与车声,成为塞上清晨最生动的注脚。这三样炸物,从过去的“节令吃食”转变为如今的“日常早餐”,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热乎食物带来的踏实感——一口咬下去,是香,是鲜,是甜,更是银川平凡日子里最真切的快乐。

记者 吴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