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一课 先交出一颗心 2025年09月09日  熊文轩

九月的风,吹走了少年的衣衫,也吹动着从教者的心。

今年是我执教的第十年,带过三届学生,本该是驾轻就熟的,可每到开学季,心里仍像揣着团温热的火,既紧张又期盼。而最让我辗转反侧的,永远是这开学第一课。

初登讲台那年,我刚大学毕业,比台下那些孩子大不了几岁。站在讲台上,更像个邻家姐姐。为了这第一课,我熬了几个通宵,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开场如何吸引注意力”“自我介绍要包含哪些要素”“怎样立好课堂规矩”之类的要点,连板书设计都画了四五版草图,并在家反复练习,生怕哪里没有讲到位。直到去请教前辈,她扫了眼我那满是字迹的纸,轻声说:“别照搬别人的。你就讲自己想讲的,讲学生要听的。”

顿时,我愣住了,指尖摩挲着那些工整的字迹。最终,我抽出一张信纸,写下标题——《致我的第一届学生》。笔尖落下时,记忆突然翻涌:曾经的我也是台下那个攥着笔、偷偷抬眼看讲台的女孩,直到遇见一位用文字点燃写作梦的语文老师,才真正懂得了“奔赴所爱”的感觉。现在,轮到我了。

那封信里,我写道:“山水一程,难得遇见。能遇到年华最美的你们,我想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机缘。曾经的我也是一名学生,遇到了改变我一生的语文老师。现在的我站在这里,想和你们一起读美文里的星辰,看世界中的山海。我会珍惜和你们相处的每一分钟,因为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两颗心的相互靠近。”

当我念完最后一句,抬头望向台下——那些原本略带拘谨的眼睛,似乎有了一丝轻松。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开学第一课从不是展示教师准备的“完美剧本”,而是师生共同开启的“心灵第一课”。它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讲他们心底最需要的。

后来我才懂得,这“需要”会随着年级悄然变化。带初一新生时,我会在第一课带他们玩“名字里的故事”——让每个孩子用三个词形容自己,再串联成班级专属的“成长预言”;中途接班时,我会设计“猜猜我是谁”的破冰游戏,用趣味问答消解陌生感;今年带初三毕业班,我把第一节课的主题定为“攀登中考这座山”,让每个孩子画出自己的登山地图,写出自己的“装备清单”,最后把目标贴成教室后墙的“攀登路线图”。

十年后的今天,再次迎来新面孔时,我依然会紧张。怕自己的热情感染不了他们,怕精心准备的内容不合他们心意。但当我推开门,看见那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像十年前一样清澈明亮,所有的忐忑都化作了底气。

“丁零零……”两分钟铃声响起,我又站在了熟悉的讲台,见到了朝气蓬勃的新面孔。我说出那句久违的话:“同学们,上课!”这句话里藏着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信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

□熊文轩 (山东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