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95后“新师力”用真诚和脑洞写意不凡 2025年09月10日  李姝

他们是一群“95后”,却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虽年轻,却拥有不被传统束缚的“金点子”和充沛的情感力量;他们用耐心、创意和真诚,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模样。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银川四位95后教师——商慧、张心燕、马世乐、韩乐。她们中有的在幼儿园里带孩子“玩着学”,有的在中学课堂平衡温度与尺度,有的扎根移民村镇点亮未来,有的用专业与耐心守护特殊孩子的微小进步。

她们不只是老师,更是“姐姐”“妈妈”“孩子王”和“引路人”。她们用属于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方式,书写着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成长;不是严厉的管教,而是温暖的陪伴。

“孩子王”商慧

用金点子玩转幼儿教育

“不哭不哭,老师带你拼一个大大的城堡,好不好……”开学第一周,刚被送到幼儿园的孩子难免哇哇大哭。每当这时,银川市第七幼儿园老师商慧就会蹲下来轻声安抚。不一会儿,孩子就把“想妈妈”的烦恼抛到脑后,高高兴兴地玩起了玩具。

“老师辛苦了,送来时孩子哭得歇斯底里,我还犹豫要不要接回去,没想到这么快,全班二十几个孩子就都能乖乖吃饭上课了,老师可真厉害!”看到家长群里的反馈,商慧从心底感到高兴。

2018年,出于对孩子的喜爱,19岁的商慧一毕业就应聘到银川市第七幼儿园,成为一名非在编教师。“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奇思妙想,能够陪伴并守护这样的童真,让我感到特别幸福和值得。”商慧说。

经过一年保育岗和四年副班老师的锻炼,商慧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胜任主班老师的工作。2023年,她如愿成为主班老师。但刚开学,她就遭遇了家长的质疑:“这么年轻,能管住孩子吗?”这句话让商慧产生了自我怀疑。工作的疲惫加上家长的不信任,她甚至一度想过放弃。

可每当孩子们跑来问好、给她拥抱的时候,那些温暖的瞬间又让她舍不得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商慧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她更加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记录他们的日常表现,主动与家长沟通。渐渐地,家长们认可了这位年轻认真的老师。如今,她每天都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表现,并建议家长在家中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孩子,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别看商慧年纪轻,她在教学中有不少“金点子”,尤其擅长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设计课程。例如,在“邂逅萝卜”课程中,她发现有几个孩子好奇“萝卜能不能拔出来”。商慧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着孩子们去幼儿园的园地里亲手拔萝卜。大家随后一起洗萝卜、切萝卜、观察和品尝不同种类的萝卜,直观地了解萝卜的特点。课程还延伸出了一系列活动:用萝卜叶做扎染、设计“萝卜蹲”游戏。在整个过程中,商慧不是单向传授知识,而是与孩子们共同探索、“玩着学”,课程内容也随着孩子的兴趣灵活调整。

“我始终相信,无论身份如何,对待孩子的用心和责任始终是第一位的。”商慧说。未来,她会继续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孩子喜爱、家长信任的好老师。 

数学教师张心燕

严中有爱,做青春期的引路人

两年前,23岁的张心燕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踏入银川市第二十中学,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初出茅庐的她承担起两个初一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内心既激动又忐忑。她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然而,现实很快带来了挑战。她注意到班上有一名男孩性格倔强,对数学极为抵触,上课不认真,作业也常常敷衍了事。但张心燕没有轻易放弃,通过细心观察,她发现这孩子内心其实很柔软,尤其渴望被肯定。于是,她果断调整策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他,只要答对,就当堂给予表扬。她从不吝啬鼓励,不仅在课堂上,还在家长群、家长会等场合公开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渐渐地,男孩对数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主动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

令人触动的是,在一次考试后,男孩主动找到张老师,小心翼翼地问:“老师,如果我这次及格了,能不能给我发一张进步奖状?还有,您能不能在我妈妈面前夸夸我?”张心燕欣然答应,并在男孩考试及格后一一兑现承诺。她深知,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更源于日常点滴信任的积累。

有一天早上,她听说这名男孩没吃早饭,便趁外出特意为他带了一份早点。男孩惊喜不已,甚至兴奋地告诉同学:“这是老师给我买的!”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悄然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冰层。他不再抗拒数学,成绩趋于稳定,整个人也变得开朗、自信。

在张心燕看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要把握一个“度”: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尺度。她用亲和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很少直呼学生的全名,而是以“冉冉”“熙熙”这样亲切的称呼相伴,让孩子们愿意向她倾诉心事。同时,她也重视原则和规矩,在关爱中不失威严,确保课堂有序、班级管理有效。

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学生常出现情绪波动、亲子冲突、同伴矛盾和学业压力等问题。面对这些,张心燕始终坚持以心换心,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背后的诉求。“先让他们感觉老师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再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她微笑着说,“从初一到初三,孩子们现在都叫我‘张姐’‘张妈’,这是我最自豪的事。”

骨干教师马世乐

用青春点亮移民娃的未来

今年27岁的马世乐,在宁夏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就连续获得多项奖学金,并多次跟随志愿服务队深入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义务支教。农村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彻底点燃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成为点亮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9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扎根金凤区良田中学。尽管这里学情复杂,她却坚定地说:“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良田镇移民家庭众多,经济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不在少数。马世乐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走访和顺新村、兴源中心村等精准扶贫户家庭,确保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

几年前,她所带的学生冶玉娇因父母在外打工、缺少陪伴而情绪低落,学习一度停滞。马世乐多次家访,一边与远在外地的母亲电话沟通,一边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以平等的方式对话,像父母一样关注冶玉娇的需求和心理成长。渐渐地,冶玉娇变得开朗起来,成绩稳步提升,一学期后已在班级名列前茅。这样的事例,在她任教的六年中数不胜数。课堂上,马世乐活力四射、充满激情。她深知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常常联系时政热点,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让课堂变得立体而饱满。

她班里的学生王艳性格沉稳内敛,不善言辞,上课认真却成绩提升较慢。“个性化关注”的教育理念让马世乐注意到了这个始终不放弃的孩子。“昨天的习题哪一道不会?”“今天的课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明天降温,记得添衣”……在日常点滴的关怀中,王艳逐渐勇敢地展示自己、突破自己,成绩也随之提高。不断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情感反馈,是马世乐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她打破传统“说教”壁垒,更注重平等开放的交流模式。

近期,马世乐被认定为金凤区第六批骨干教师。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她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以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她希望在未来工作中继续创新教育实践,尝试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让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特教教师韩乐

为“迟开的花”撑一把伞

走进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老师们正有序地带领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开启新一天的学习。照顾这些孩子需要格外的耐心,而27岁的韩乐,却做得从容自如。

韩乐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23年考入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在此之前,她已在特殊教育机构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她说:“上大学时,我就对手语、盲文和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后来在实习中发现,这些孩子虽然智力发育迟于普通孩子,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孩子特有的单纯和可爱。”

刚接手一年级时,韩乐面对的班级里有十几名九到十岁的孩子,他们中有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患儿,普遍存在智力缺陷。课堂上纪律松散,学生随意走动。韩乐耐心地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渐渐地,她发现有学生开始来“告状”了:“老师,他乱走动”“老师,他不站队”……这些“小报告”反而让韩乐感到欣慰,“这说明孩子们开始分辨对错,认知能力在提升。”

智力缺陷常伴随语言障碍。班里有个孩子刚来时,一句话只能勉强吐出一个字,模仿说话最多不超过三个字。如今,在韩乐的耐心引导下,他已经能跟着老师读句子、读课文。

她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孩子可以流露出天真甚至调皮的一面。有一次上绘本课,一名男孩对内容不感兴趣,参与度很低。韩乐尝试播放其他视频,效果仍然不佳。正在发愁时,男孩突然冒出一句宁夏方言,韩乐灵机一动,也笑着用方言回应他。男孩顿时来了精神,开始认真听课。从那以后,无论在课堂还是校园里,韩乐见到他都会用方言聊上几句。

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家长都看在眼里。上学期末,一位家长特意来到学校,为韩乐送来一面锦旗。她的女儿身材高大,有一定认知能力,但情绪不稳定,常常提出诸如“太阳是什么颜色的?”“秦腔是什么颜色的?”等看似莫名的问题。每一次,韩乐都认真回应、从不敷衍。

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长,韩乐坚定地说:“这些孩子同样需要教育和引导。我是一名专业的特教老师,有责任为他们撑起一把伞。”

李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