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伤心过度真的会“心碎”这种病女性高发 2025年09月10日  王敏

61岁的张阿姨和丈夫吵架后突然胸闷喘不上气;辅导孩子作业时,40多岁的妈妈因情绪激动突感胸口剧痛。这些不是电视剧里伤心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的案例——她们都得了“心碎综合征”。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说法:“伤心到心碎”,但你可能不知道,“心碎”不仅是比喻,还可能是一种真实的、危及生命的疾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一很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心碎综合征。

1

什么是心碎综合征

当我们经历失恋、失去亲人或其他重大打击时,常常会说“心都要碎了”。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依然看来,“这句话可能不仅仅是个比喻。我接触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55岁的女士在丈夫突然去世后,出现了严重的胸痛、呼吸困难症状。她被紧急送医后,检查发现心脏功能异常,但冠状动脉却没有堵塞,最后被确诊为心碎综合征。”

对此,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中心内科刘雅娟医生介绍说,心碎综合征在医学上被称为应激性心肌病,不是心脏真的碎成一片一片,而是一种由强烈情绪冲击引发的心脏功能暂时异常。“就像电脑突然死机一样,你的心脏因为承受不了太大的情绪压力,暂时‘宕机’了。但不同于永久性损伤,这种变化通常是可逆的。”

心碎综合征这种病最早由日本学者发现,因为患者心脏的形状会变得像当地捕章鱼的罐子,所以也被称为“章鱼壶心肌病”。刘雅娟强调,虽然这个病听起来很可怕,但及时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都能完全康复。

2

情绪问题为何会让人“心碎”?

刘雅娟用一个案例解释了心碎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我曾咨询过一位女企业家,她在公司面临重大危机时突发胸痛入院。经过相关检查排除了心梗,而是得了心碎综合征。我们的身体里有一套应急系统,就像汽车的油门。当这位女企业家连续多天承受巨大压力时,就像汽车的油门被一直踩着不放,导致身体里应激激素持续处于高水平,最终对心脏产生了毒性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心碎综合征尤其偏爱女性。对此,周依然提供了一组数据:“研究发现,90%的患者都是女性,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这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也让女性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心碎综合征的发作常由强烈的情绪或躯体应激诱发,例如亲人去世、家庭暴力、剧烈争吵、过度惊吓、巨大财产损失、急性疾病等。

周依然还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42岁的女士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因为情绪过于激动,突然感到胸口剧烈疼痛。送医后这位女士被确诊为心碎综合征。这个案例也说明,任何过于强烈的情绪波动都可能触发此病。”

3

区别心碎综合征和心梗

心碎综合征的表现和心脏病发作非常相似:都会胸痛、喘不过气、头晕,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

“我遇到过这样一位60岁的患者,陪伴她多年的宠物狗去世后,她出现胸痛的症状,以为是冠心病发作。”刘雅娟介绍说,就医后经过详细检查,才发现是心碎综合征,如果用治疗心梗的方法来治,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心梗就像水管堵了,需要疏通管道;而心碎综合征是水泵暂时失灵了,需要休息和调理。”

刘雅娟特别强调了心碎综合征和心梗的几个关键区别点:“心碎综合征患者通常有明确的情感触发因素,心电图和血液检查结果也有特定模式。最重要的是,患者心脏血管没有堵塞,这是与心梗最根本的区别,出现胸痛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让专业医生来进行判断。千万不要自己硬扛,也不要自行判断用药。”

4

保护心脏从管理情绪开始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心碎综合征的风险。作为心理咨询师,周依然特别强调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我帮助过一位心碎综合征康复患者建立情绪管理计划。”周依然分享道,“首先是要识别自己的情绪预警信号,比如焦虑、失眠、易怒等。然后要学会给情绪安装一个‘安全阀’,避免情绪一下子爆发。在情绪激动时,用5秒吸气,屏息5秒,再用5秒呼气,立即就能缓解生理应激反应。日常坚持散步、瑜伽等运动也能帮助释放压力。”

此外,不要独自承受情绪压力。找朋友倾诉、参加兴趣小组,甚至养宠物都是很好的情绪宣泄方式。对于康复期患者,周依然建议:“心碎综合征患者除了遵医嘱服药外,一定要配合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更健康的思维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

温馨提示

亲人出现心碎综合征,您可以这样做

当亲人被诊断为心碎综合征时,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康复至关重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依然给出以下建议。

●给予温暖陪伴

多陪伴在亲人身边,但不要过度紧张。安静的陪伴往往比过多的言语更有效。可以说:“我在这里陪着你”,而不是“你别难过了”。

●多倾听不评判

创造安全的倾诉环境,让亲人能够自由表达感受。你不要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只需认真倾听。

●避免无效安慰

避免使用“想开点”“别哭了”这类话语,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理解你的感受。”

●建立规律作息

帮助亲人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睡眠,但不要强迫其执行。

●健康饮食调理

帮亲人准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建立支持网络

帮助亲人维持与朋友的联系,但不要安排过多社交活动。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