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知味 食藕札记 2025年09月11日  叶正尹

菜市场东头的老李,卖藕已经十多年。他那辆三轮车上总是堆满沾着黑泥的藕节,有人来问价,他就随手拾起一根,用拇指在藕节处轻轻一掐,露出雪白的藕肉说:“这像是七孔的,粉糯!最适合炖汤。”若是客人想要炒着吃,他便细心挑选九孔的递过去:“这个口感脆,还带着甜味。”

我经常光顾他的摊位。看他削藕皮堪称一种享受,刀锋贴着表皮斜削下去,泥点飞溅,藕段渐渐显露出玉一般的洁白。有时他会掰一小节嫩藕塞给我:“生吃尝尝,比梨还甜。”确实脆嫩多汁,清甜的汁水中带着些许土腥味,反而更显真实自然。

时序入秋,母亲照例要煨藕汤。她挑选粗壮的七孔藕,与排骨一同慢炖,坚持用传统方法,不用高压锅,就守着砂锅在灶上慢慢咕嘟。热气渐渐弥漫开来,带着藕特有的清香,缓缓渗透整个屋子。炖上两个小时后,藕块变成深褐色,用筷子一夹就断。汤色乳白,表面浮着几点金黄的油星,喝下去浑身都暖和起来,这是时间慢慢熬煮出的滋味。

我在宴席上也见过精致的藕肴。藕被雕成花朵形状,中间填着肉糜,摆盘精美如画;或是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经过冰水浸泡,拌得酸辣爽口。虽然美味,却总觉得隔了一层。

老李常说,藕这东西很有意思。生长在最污浊的泥潭里,却长得最是洁净。我看着他脚下浑浊的泥水,又看看他手里那截白玉似的藕,忽然明白了。藕从不嫌弃淤泥,它只是默默地把那黑泥都化作了自己的丰润与清白。

藕有七个或九个孔洞,贯通首尾。这是它的智慧,留出通道,方能自由呼吸。人活在世上,也应该如此。不能把自己填得太满,总要留一些透气的空间。让阳光照进来,让清风穿过去。有时候通过这些“孔洞”观察世界,反而能看得更加明白。

秋意渐浓的夜晚,煮一锅藕粥正合适。待米粒开花时,加入切碎的藕丁,再稍稍熬煮片刻。盛在青瓷碗里,粥泛着淡淡的粉色,热气袅袅上升。就着一盏灯慢慢品尝,日子本该就是这样简单。

淤泥深处的清白,唇齿之间的清甜,寻常食物里,藏着的是人生至简也至深的道理。正如这藕,纵使身处淤泥,也能通达自在;历经七孔八窍,反而更见澄明。

□叶正尹 (江西武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