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川市以制度建设为统领、以数据赋能为支撑,推动全市信用体系实现从“夯基立柱”到“示范引领”的整体跃升。2025年2月,我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5位,创历史最好成绩;信用环境指标连续三年在全区营商环境测评中获评优秀,展现了“信用银川”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今年1~8月,我市共归集“双公示”信用信息12.6万余条,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连续三个月动态清零。同时,全面归集水电气、纳税等14类信用信息,实现重点行业领域100%覆盖,夯实了市场主体“信用画像”的数据基础。
我市持续构建“守信便利、失信受限、修复可行”的信用生态,深入开展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企业696户,恢复个体工商户正常状态6665户。在政策兑现、资金奖补等场景实施信用核查35次,涉及主体5000余家。通过电子证照和“告知承诺制”等改革,累计减少企业跑动7000余次,减免材料6万余份,平均压缩办理时间30~60天。
在融资服务方面,信用赋能成效显著。截至8月底,已助力2.3万余家市场主体获得贷款223.45亿元,其中信用贷款超100亿元。2024年12月至2025年6月,各类主体融资利率持续下降,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信用修复方面,我市提供“一站式”服务,2025年以来已协助480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法院助力625家严重失信主体重返市场,对1351个主动履责主体解除“限高令”。
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