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你多吃进去的盐 可能正悄悄“腌坏”你的身体 2025年09月17日  刘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为食物增添了丰富的滋味。然而,你是否想过,自己每天究竟摄入了多少盐?你又是否知道,摄入过量的盐分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哪些危害?每年9月15日所在的一周被定为“中国减盐周”。在今年的“中国减盐周”到来之际,记者带您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营养科主任陈启众一起来聊聊减盐的那些事。

1盐吃太多 可能损害多个器官

盐吃多了,人们最直接的感受是口渴想喝水。但盐吃多了,可不只是口渴那么简单,长期下来会损害血管、心脏和肾脏等。可以说,高盐饮食是很多慢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陈启众主任列举了高盐饮食的几大危害。

伤血管:长期高盐是高血压的主要推手,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伤心脏:血压升高加重心脏泵血负担,增加冠心病、心力衰竭风险。

伤肾脏:肾脏是排钠主力,长期高盐饮食会使其不堪重负,加速肾功能衰退。

伤胃:长期高盐饮食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这是胃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伤骨骼:盐吃多了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出的同时还会把一部分的钙给带出来,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

伤皮肤:高盐饮食会让身体缺水,导致皮肤干燥、失去光泽,加速老化。

2现状:很多人每天吃的盐都超标了

陈启众主任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相当于一茶匙的量(或一啤酒盖抹平的量)。而相关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9.3克,远远超过推荐摄入量。我们摄入的盐,本质上是钠,它的来源非常多样。例如很多人做饭时喜欢盐来一点点、生抽来一点点、蚝油来一点点,各种调料都来一点点……最后吃下去的钠不知不觉就是一大堆了。

所以,减盐的本质是减钠。日常生活中,减钠通常会被直接表述为减盐。当然,钠也会包含在其他调味品中,比如谷氨酸钠,即味精。

3小心生活中的隐形盐

“每人每天食用盐最好不要超过5克,但这5克可不单单是做菜时放的盐。”陈启众主任提醒,有人觉得只要平时吃得不咸,盐的摄入就没有超量,但事实并非如此。吃着不咸,并不代表食物的含盐量就低。咸味经常会隐藏在别的味道中,这些添加在食物中的盐也被称为隐形盐,让人防不胜防。

陈启众主任举例说明,“一些甜品,像奶酪、冰淇淋、面包等,虽然吃起来甜甜的,似乎与咸味不沾边,但这些甜品在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盐,而且甜味也容易掩盖咸味。如果多留意一下甜味食品(如饼干、蛋糕、果冻、巧克力、薯片等)外包装上的配料表,你也会发现它们之中很多都含有隐形盐。”

很少有人知道,不少甜饮料中也是含钠的。一方面, 甜饮料中加点盐能突出甜味,改善风味;另一方面, 甜饮料需要加一些磷酸盐来改善口感,显得不那么“水”,用的盐也是钠盐。所以,甜饮料喝多了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更多的盐。

选择食物时,可以看一下标签中的钠含量这一栏,如果含量高,尽量不要选择,这也可以减少很多隐形盐的摄入。

4减少用盐,优化烹饪技巧

你也许会问,减少用盐量后,做出来的饭菜不好吃怎么办?在此,陈启众主任给出了几个实用技巧,帮助你减盐不减味。

●量化用盐

量化工具可选择限盐勺。根据盐勺的规格(一般是2克)掌握每天烹饪时加入的食盐量,注意是一平勺,不能冒尖。

●将含盐调味品换为香料

如果你觉得少了盐影响菜品口味,可以多用香料替代。除了中餐中常用的葱姜蒜、香菜、洋葱、花椒、辣椒等,也可以多尝试柠檬、香草、迷迭香等调料增加饭菜的风味,代替生抽、蚝油等含盐调味品。尤其是柠檬汁,其酸味可以“放大”菜肴本身的咸味,非常适合减盐。

●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

低钠盐是一种减少钠含量的食盐替代品,可以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减少钠的摄入。但肾功能不全和高钾血症的患者应慎用低钠盐。

●菜快出锅时再放盐

除了腌制肉类时需要提前先放一点盐,其他菜肴最好在出锅前加盐。这样盐仅附在食物表面,可以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舌头同样可以感觉到咸味。

长期重口味

引发血压危机

56岁的银川市民徐女士自觉身体比较健康,平时也没关注过血压。她有个多年的饮食习惯——口味偏重,每顿饭少不了咸菜,日常烹饪也喜欢多放盐。一个月前,徐女士突然感觉到头晕。到医院就诊后,检查结果令她吃惊:收缩压高达200毫米汞柱,舒张压110毫米汞柱,徐女士被确诊为高血压。医生仔细询问后判断,徐女士长期高盐饮食很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帮凶”。

“过量摄入盐时,大量钠离子进入人体。一方面,为平衡血液晶体渗透压,身体会潴留更多水分,增加血容量,给血管壁带来更大压力;另一方面,高盐会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让血管腔变窄,外周阻力增加,血压自然升高。”医生告诉徐女士。

小贴士

减盐也要循序渐进

重口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想要改变建议循序渐进,逐渐减盐。比如,你可以在周末安排一天无盐餐,周一到周三吃低盐餐,周四周五照常吃饭。如此循环,你会慢慢爱上食物清淡天然的本味。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