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孩子好动是得了多动症? 专家教您科学应对 2025年09月17日  王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格外活泼好动,他们坐不住,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多家长为此苦恼:孩子只是天性活泼,还是患上了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对此,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张静介绍:“多动症不是孩子调皮,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家长要注意识别。”

1注意缺陷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

8岁多动症男孩小明(化名)的作业本上,总是布满擦痕和修改痕迹。对此,张静解释说,其实这不是孩子不会做,而是无法持续关注细节,注意力缺陷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之一。

“患多动症的孩子在做作业时总是粗心大意。就像小明妈妈描述的,孩子明明会做的数学题,却常因为看错符号或漏看数字而失分。”张静分析说,小明上课时,前10分钟还能认真听讲,之后就开始走神、玩文具,或者被窗外的声音吸引。当老师和他讲话时,他常常表现出似听非听的状态,这是多动症患儿身上的典型特征,他们通常难以保持注意力。

2多动、冲动是明显症状

多动和冲动也是多动症儿童的明显症状。9岁的多动症女孩小雨(化名)在课堂上总是坐立不安,手脚不停地在动,有时甚至会无故离开座位。她的老师反映,即使是在需要安静的阅读时间,小雨也会忍不住摆弄衣服或者发出声响。张静说:“多动症儿童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难以安静地参与游戏活动。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忙个不停’,话多,难以按顺序等候,回答问题过快,经常打断别人谈话。”

张静指出:“诊断多动症,症状必须持续至少6个月,且在12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就像小明和小雨的情况,他们的症状不仅在家庭中存在,在学校同样表现明显,并且已经明显影响了学业成绩和同伴交往,这才符合多动症的诊断标准。”

3是什么引发了多动症?

“多动症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等多种条件才能发芽,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对此,张静说,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有多动症,孩子患病的风险会增加3~4倍。

那么究竟为何会患上多动症?对此,张静解释说:“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原因。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它就像交通警察一样,负责调节注意力、控制行为。在多动症孩子的大脑里,这位交通警察可能工作效率不够高,导致信息传递混乱。”

大脑结构发育差异也是多动症的重要发病因素。研究人员通过脑成像研究发现,多动症儿童的大脑前额叶区域(负责执行功能和自我控制)发育相对迟缓。这就像一部高性能电脑,但控制中心还在使用老式软件,导致系统运行不够流畅。

在多动症的病因中,环境因素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溺爱,都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动症。另外,母亲孕期吸烟、饮酒、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增加孩子患多动症的风险。

4科学干预 综合治疗

“医生,孩子确诊了多动症,用药会不会有副作用?除了吃药,我们还能做什么?”这是很多家长的疑问。张静解释说:“对于多动症的患儿来说,药物治疗就像给大脑戴上一副‘眼镜’,能帮助神经递质更好地工作。但用药需要个体化调整,就像配眼镜需要验光一样,我们要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剂量和用药时间。通常会从最小剂量开始,根据孩子的反应逐步调整药量。”

对多动症儿童来说,行为治疗需要具体可行的策略。张静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制作一个“行为积分表”,将目标行为分解为小步骤。比如“安静坐着完成作业15分钟”可得一颗星,积满10颗星可以换取一个小奖励。重要的是立即奖励,让孩子明确感受到好行为带来的积极后果。

“多动症孩子常常伴随着低自尊和挫折感,他们不是不想做好,而是难以控制自己。家长需要理解的是,每个行为背后都是孩子在寻求连接和价值感。与其说‘不要乱跑’,不如说‘让我们一起坐下来读本书’,给孩子提供明确的替代行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魏军萍还建议:“建立日常惯例表非常重要,将每天的活动用图片或文字固定下来,让孩子预知接下来要做什么,这能大大减少他们的焦虑和冲动行为。记得留出足够的运动时间,让孩子释放多余精力。”

5长大后多动症会自愈吗?

“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长大后会不会自愈?”这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对此,张静补充说:“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消失’,但表现形式会发生变化。比如孩子长到青少年时期时,外在的多动症状可能减轻,但注意力不集中、组织能力差、时间管理困难等问题会更加突出。这时容易出现学业困难、低自尊和社交问题。等成人后,可能表现为工作经常换、难以按时完成任务、经常丢三落四、人际关系紧张等。虽然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但通过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患者可以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大程度地减少多动症对生活的影响。”

温馨提示

家有多动症患儿 家长这样陪护

陪伴多动症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首先,请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固定的起床、吃饭、做作业和睡觉习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其次,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视觉和听觉干扰,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多用正面语言引导孩子。与其说“不要跑来跑去”,不如说“我们一起来看书吧”。当孩子表现出好的行为时,请及时给予具体表扬,比如“你今天安静地写了20分钟作业,真的很棒”。

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多动症孩子通常充满创造力、思维活跃,在艺术、运动等方面可能有特殊天赋。家长要多给孩子展示优势的机会,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此外,家长还要与其他多动症儿童家长交流经验,寻求支持,必要时给自己放个假,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