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川市把推进城市更新作为先行区示范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启动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城市更新项目,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住房供应结构不断优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更加有力,城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推动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的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模式。
01破旧立新 “城中村”蝶变
人民至上,是银川市城市建设者们坚持秉承的理念,通过城市更新,大街小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一个个“城中村”通过改造悄然变化,老百姓们在城市脉络的新旧变迁中寻找到了归属感。
北塔三四六队改造作为兴庆区核心区域启动的第一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改造以来深受各界关注。北塔三四六队地处兴庆区与金凤区之间,交通便利、租金价格便宜,这里曾是不少来银川的外地人落脚的第一站,但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与只有一路之隔的“城区”相差甚远。改善居住环境是群众的迫切需求,2024年银川市启动了改造计划,近一年过去,过去老旧的街道和破旧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是宽阔平整的街道和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楼。
作为银川市政府重点推进的城市更新项目,该项目占地99.37亩,规划建设10栋建筑,包括9栋26层住宅楼和1栋17层商住楼。项目建设进展显著,部分住宅楼已攀升至13层高度,地上主体结构工程推进过半。“老旧片区正蜕变为现代化宜居社区,我们的安居梦就要实现了。”原北塔三队村民马东青说,他被群众推选为质量监督员,参与到工程质量的把关,自己的房子自己监督,质量心里有底。
从以前的老旧平房到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北塔三四六队的变迁折射出城市化进程的铿锵步伐。2026年交付的时候,村民将住进电梯入户、人车分流、地下车库等现代配套齐全的新居,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
今年,银川市启动了兴庆区民乐瓷砖市场、满春小康村,西夏区兴盈六队等17处城中村改造计划,在改造时将整合区域业态,建设学校、医院等基础配套设施,通过建设城市小微公园美化环境。
银川市通过改造“破旧立新”,不断提升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共有1100个,目前已完成改造1058个,累计改造各类管网1253余公里、小区内道路5500公里、外墙保温390万平方米,新增文化休闲、公共绿地等各类场地约27万平方米。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不仅外貌焕然一新,给排水等关系到群众生活的基础设施也进行更新,新的单元门、公共区域健身设施,有些小区还利用空地增设了停车场、充电桩,补齐了老旧小区基础设施不足的短板。
02高效盘活 唤醒沉睡资源
在老城区发展受到土地闲置的情况下,盘活闲置资源是向“存量”要发展空间。占地30万平方米的金茂新能源汽车生活港,曾是长期闲置的商业资源,大面积闲置项目盘活起来难度很大,兴庆区整合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资源,提供从销售、售后到文化体验的一站式服务,吸引了比亚迪海洋网、王朝网、一汽大众、方程豹等多家汽车销售企业入驻。走进这座“汽车超市”,各种型号的汽车摆满了商场,巨大的展厅让消费者能看到的车型非常全,7层的商场将销售资源高度整合,成为宁夏首屈一指的购车目的地。
沙湖宾馆是银川人的一代记忆,停业以来长期闲置,如何才能高效盘活闲置资源,成为老城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我们既要盘活闲置资产,又要根据资产的历史脉络,选择最佳的盘活项目,让银川人的记忆能够延续。”兴庆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沙湖宾馆的早餐作为银川市民的味觉记忆,在盘活的过程中经过多轮的项目筛选,最终还是决定延续酒店的属性,以保留该区域的历史痕迹。
今年,宁夏威盛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通过招标取得原沙湖宾馆所有权,并将其转化为“喆啡锐品”高端酒店项目。记者了解到,喆啡锐品酒店开业以后,会仍然保留原沙湖宾馆的早餐店业务,作为城市的味觉记忆,延续老银川的味道。
“城市更新行动的核心意义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通过上门入户咨询、项目建设情况公示、召开‘恳谈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居民意见和诉求,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落到实处。”银川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城市体检过程中广泛听取居民意见,2024年在全区率先完成中心城区24个街道200余社区全域覆盖不留死角的数据采集、摸清家底、全面体检,同步完成银川市城市体检平台(三期)建设,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对发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台账、整治清单,为下一步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提供最有效的依据。
城市更新是完善城市功能、补齐设施短板、提升环境品质、保护历史文化、提振城市经济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行业多个部门。银川市住建局作为牵头部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出台《银川市加快建设品质强市实施方案(2024~2027年)》《银川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等合力推进城市更新的良好工作机制。部门之间互通更新项目信息,民政部门的养老设施、卫健部门的卫生托育设施、体育部门的健身设施及“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等活动、商务部门的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能源供电部门的充电桩建设等项目都结合城市更新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累计实施基础教育建设项目28个、新增学位1.3万个,改造提升老年助餐点、老饭桌20家,新增家庭养老床位2504张。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多部门共同推进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等稳步推进。
03万“巷”更新 留住文脉
“这台电视跟家里购置的第一台黑白电视一模一样,还有这样的煤油灯你们肯定没有见过。”居民刘丽芳指着墙上的彩绘说,银新铁路的墙画彩绘勾起了她多年前的回忆。去年,兴庆区对南塘巷、三林巷铁路沿线进行了提升改造,将荒废的铁路枕木进行彩色喷绘,将路两侧的墙壁也进行了墙绘,绘画主题主要以历史记忆为主,“彩虹路”与路两侧的时光剪影遥相呼应,带领人们穿越回到往昔时光。
万“巷”更新,不经意间走进银川市的一条小巷,都有可能重拾儿时的记忆。漫步在兴庆区自强巷,“我们如此热爱银川”“这里是银川”的涂鸦让文艺青年心潮澎湃。自强巷原来叫西门二道巷,后改名为“自强巷”。前些年,随着街区的墙体、路面等基础设施逐渐老化破损,这里成了大家逃离的背街小巷。2024年以来,兴庆区守“家底”盘“库存”,维修改造街巷60余万平方米,新建市政道路30多公里,采用“微介入”有机更新改造方式,结合街巷现有商业业态,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街巷。
改造中,巷子巧妙地被设计划分为“转角遇到爱”“漫游兴庆”和“老城记忆”三个主题区,老故事彩绘变成墙上风景,一边是老式住宅楼透着淳朴气息,一边是文艺小店展现时尚元素,周末和节假日总能吸引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老巷子彻底变了样,粉刷涂鸦以后既明亮又有特点,就连我们这些老年人都很喜欢。”居民刘光华说,他小时候就住在这条巷子里,墙上的很多主题也与旧时记忆有联系,刘光华也会向年轻人介绍巷子里几十年前发生的故事,这份沉甸甸的记忆通过特色街区改造得以传承。
让历史的记忆“活”在当下,要依靠城市的“味道”来传承。目前,银川市正在经历一场更新变革,变的是城市的样貌,不变的是熟悉的记忆,保护传承是基础,文化创新是关键。
走进兴庆区鼓楼北街,这条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街道,如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到处都能看到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的建筑,这里过去曾是音像店一条街,随着时代的变化,音像店逐步被咖啡馆和特色餐饮取代,如今选一家咖啡馆点一杯手磨咖啡,看着窗外的景色,在回忆里重拾过去的时光。鼓楼步行街更是打造出了宁夏首个“黄金楼”,成为人们打卡首选。
漫步闲巷,感受一砖一瓦、一步一景……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关键在留住原味,在优化颜值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元素、创新丰富业态,以业态更新留住历史,延长生活的韵味。
●记者手记
城市更新 留住乡愁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次蜕变,蜕去的是脏乱差的旧面貌,留下的是有温度的人文记忆。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一条条升级后的特色街区中寻找时光的记忆,温度和记忆就这样在一个个老故事中得到了传承。如今的老巷子里多了许多的咖啡馆、花店、私房菜,经营者们也希望,都市生活的“快”能在老巷子里“慢”下来。
随着一个个城中村、一个个老旧小区的升级改造,通过城市更新,城市的样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过去老旧小区空中凌乱的电线不见了,改造以后电线基本实现了入地,老街巷改造的过程中还更换了下水管网、雨污分流等设施,老旧小区增加了小微活动广场、无障碍设施等群众需要的便民设施。银川市通过城市更新,将城中村、老旧小区、老街巷变成了“留形留魂留乡愁”的活态城市发展记忆展厅。
在未来的更新中,银川市将推动城市更新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结合,通过科技手段促进城市管理手段、模式与理念的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记者 李鲲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