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川喧闹的市集一角,李晓的“釉见”小摊总是能吸引往来行人的目光。一方小小的摊位上,景德镇的陶瓷化作形态各异的饰品——冰裂纹的陶瓷珠串成手链,纯手绘的蝴蝶停驻在吊坠上,还有带着高温釉变痕迹、像被阳光吻过的“焦色”珠子,每一件都透着独有的巧思,让人忍不住驻足。它们的出现,为烟火市集注入了一股新中式的浪漫。
A“釉见”的诞生与初心
“釉见”的诞生,藏着今年26岁的李晓从南昌到景德镇,最后回归银川的一段人生轨迹,这也是她的一段小小的创业旅途。
一年前,李晓大学毕业后在南昌工作,因为南昌离景德镇很近,她就常去逛,常常沉浸于陶瓷的世界。“去景德镇几次,就会爱几次那里,每一个陶瓷制品都太美,太有设计感和巧思了,让人特别想拥有。”今年回到银川后,李晓便萌生了能否将景德镇的陶瓷饰品引入银川的想法。于是,她先是考察了银川的一些市集,发现银川几乎没有同类型的景德镇陶瓷饰品,而一些小摆件总少了点精致感,然后开启了景德镇之旅。
“我去景德镇逛了很多市集,比如陶溪川,特别有收获。还有第一次去陶博城,真的让人印象深刻。”李晓从早到晚在里面泡了一天,晚上静下心来,她便下定决心,要把景德镇的细腻,和自己偏爱的夸张、新中式风格结合,做不一样的陶瓷饰品。
没有学过设计但审美独到的李晓,开始和景德镇店家商量,尝试将瓷片、瓷珠,重新赋予生命。一些景德镇的匠人烧制出冰裂纹的瓷珠,她又会亲手编织、搭配,将原本用于器物的陶瓷工艺,转化成了一种拥有新中式风格的独特饰品,在市集一角打造出独属于“釉见”的陶瓷天地。
B在巧思中解锁多元形态
李晓太喜欢那些会呈现不同形态的陶瓷珠,因为每一个都有它的独立姿态,那是高温窑变后的结果,陶瓷珠的色彩有流动性,会呈现颜色不均的情况,但非常具有艺术感。
“釉见”里的陶瓷,也打破了人们对其的固有认知,展现出极强的可塑性。能变身为小巧的葫芦挂件,缀于包、车之上尽显中式灵动;还能模仿贺兰山岩画纹理制成手链、吊坠,融合西北粗犷与陶瓷温润。最近,李晓设计了一个鱼骨的陶瓷项链,很特别,项链上还搭配了金属小串珠,她喜欢简单又有个性的配饰,她还偏爱以蝴蝶为元素,会引进并设计一些纯手绘蝴蝶陶瓷配件搭配各种冰裂纹陶瓷珠,每一件饰品都独一无二,精准契合人们对“与众不同”的期待,让陶瓷在饰品领域绽放别样光彩,那些油画般的笔触在瓷面上舒展,每一只都独一无二——这正是她想传递的心意:“很多人都想拥有‘与众不同’,陶瓷的可塑性,刚好能实现这份期待。”
C陶瓷承载的情绪价值
摆摊一个多月,“釉见”的陶瓷饰品挺受欢迎,李晓也通过参加市集见过太多温暖的瞬间。有孩子抓着摊位上蓝色的陶瓷小猫挂件不肯撒手,大人笑着买下,让这份小巧的精致成为童年的小欢喜;也有人被高温釉变的珠子吸引,听她讲不同窑温下瓷珠颜色的变化——从黄土般的质朴,到釉色流淌的绚烂,像在听一段关于火与土的故事。
她还遇见了很多有趣并欣赏“釉见”的客人,让她宛如寻觅到精神同频者。“有个打扮精致的姐姐,穿着新中式的外套,一眼就看上了我刚配好的这串很有个性的陶瓷项链,并买下了。还买了两个小葫芦陶瓷车挂,并和我分享了她的刺绣葫芦。”李晓说,那一刻她会觉得这样的对话是闪着光的。
她发现,如今的人,越来越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陶瓷饰品不只是装饰,可能是看到蝴蝶时想起的春日,或是摸到冰裂纹时感受到的沉静,这些都是它独有的温度。”
D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最近,为了跳出饰品同质化的困局,李晓不断尝试新的搭配:陶瓷、编绳与925银的碰撞,陶珠、琉璃与木质的融合,让日常的物件也变得有趣。她坦言,自己是个“爱臭美”的人,会常穿着新中式上衣守在摊位前,身上的陶瓷饰品与衣装呼应,活脱脱是“釉见”最好的代言人。而这份“臭美”,恰恰成了她的优势——她总能以自己的审美,将陶瓷的多元化发挥到极致,大到脖子上的陶瓷项链,小到可以串在指尖的迷你瓷珠,都透着她对“精致”的执着。
她沉浸于陶瓷世界,研究釉色、设计新款,计划出一些陶瓷耳饰,还计划报专业课程提升自己,力求将审美更好地转化为作品。对她而言,经营“釉见”不只是售卖饰品,更是将热爱融入生活的过程。看着自己设计的陶瓷从景德镇窑火中诞生,被懂它的人带走,李晓觉得,最近的生活,让她真正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银川的市集上,“釉见”就像一抹温柔的亮色。它带着景德镇的烟火气,藏着李晓的巧思,更承载着人们对“独一无二”的向往——当陶瓷的细腻遇见新中式的浪漫,便在这西北的土地上,酿出了不一样的诗意。
记者 冯元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