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杨元蓁
兴庆区第十九小学六年级(3)班
指导老师:杨莉
这个暑假,我有幸参与了宁夏博物馆“少年说”小小讲解员活动。每当我头顶骄阳、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宁夏博物馆,站在“义务讲解等候点”做准备时,心中总泛起阵阵激动的波澜。这段充满挑战与成长的经历,成了我假期里最珍贵的记忆。
活动从海选开始。最初我打算朗诵《将进酒》,可转念一想,朗诵诗歌的节目或许不少,便灵机一动,把今年“六一”在学校表演过的双人相声改编成了单口相声。初赛时,台上的我绘声绘色,台下掌声不断,我也顺利通过海选,拿到了晋级资格。
紧接着是四天的集中培训,学习礼仪规范与讲解常识。站姿、手势都有具体要求,不能随意;普通话咬字发音亦有技巧;如何把文物故事讲得生动更是大有学问。每一门课都像装满“干货”的小匣子,让我收获满满。培训结束后,我们要从三个展厅里选讲解方向:“石刻史书岩画展厅”讲解词有三四千字,难度最低;“红旗漫卷党史展”有六七千字,有一定挑战;“朔色长天通史展”光讲解词就有一万多字,内容更是横跨千年,复杂得很。妈妈劝我:“第一次参加,选岩画展厅试试水,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但我望着“朔色长天”展厅的方向,还是决定咬咬牙,拿下这块“硬骨头”。
接下来的一周,背讲解词成了我的日常。我每天抱着厚厚的讲解词泡在博物馆,从清晨到傍晚,对着展柜里的文物反复读、逐句记。记不清多少遍对着青铜器默念它的年代,也数不清多少次站在陶器前梳理历史脉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考核时,我第二个“迎战”,流畅地完成了全程讲解,正式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在之后一个月的讲解实践里,我每天要接待几十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从最初略带紧张“照本宣科”,到后来自然地结合文物故事和游客互动,我的讲解越来越娴熟,节奏也拿捏得恰到好处。从四亿年地质变迁留下的痕迹,到先秦时期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技艺;从秦汉时期的礼器与陪葬品,到丝路隋唐的璀璨文化艺术,再到西夏时期的独特华章,以及元明清时期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我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每当听到游客说“这孩子讲得真清楚”,我心里就暖暖的。看到他们带着收获的笑容离开展厅,一股自豪感更是从心底涌上来——原来我不只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让更多人看见宁夏的历史文化,触摸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次小小讲解员的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与勇气,更让我读懂了“传承”两个字的重量,讲好宁夏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小小缩影。明年暑假,我一定还要回到这里,继续做历史的“小小传递者”,把更多宁夏的精彩讲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