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夜晚为何难以入眠? 解读失眠背后的心理密码 2025年09月24日  王敏

凌晨两点,窗外的路灯昏黄而寂寞。在银川一所中学任教的李薇(化名),又一次从床上坐起,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在深夜莫名醒来。她望着身边熟睡的丈夫,内心涌起一阵莫名的焦虑和孤独。时钟的滴答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仿佛在提醒她: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我明明很累,但一躺下就思绪万千,脑子里像开了个电影院,一幕接一幕,停不下来。”这是李薇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煜倾诉时说的话。对此,赵煜说:“大多数人将失眠归咎于生理原因,却忽视了背后的心理因素。事实上,夜晚是我们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时刻,那些被白天忙碌掩盖的情绪,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悄然浮现。”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

●有人入睡困难,躺在床上半小时以上仍清醒;

●有人睡眠维持困难,夜间多次醒来,仿佛守夜人般警觉;

●还有人早醒,比预定时间提前两小时以上醒来且无法再次入睡,只能眼睁睁等待黎明。

1

心理密码 隐藏在夜晚的万千思绪

赵煜的咨询室里,收藏了太多关于黑夜的故事。她发现每个人的不眠之夜都有着不同的“心理密码”,“有些人白天压抑的情绪,到了晚上会变得格外活跃,大脑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宣泄。就像一杯浑浊的水,只有在静置时,杂质才会慢慢沉淀显现。”

赵煜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32岁的生意人张先生,长期失眠却找不到原因。在咨询过程中才发现,他对公司新产品上市的事感到焦虑,而这份焦虑在夜晚则转化为反复的思维反刍,“他的大脑一直在模拟考核场景,即使身体疲惫,思维却像失控的陀螺般停不下来。这种情况在职场人士中相当普遍。”

赵煜解释说,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在晚上会减弱。白天能够通过忙碌的工作和社交暂时压抑住情绪,而到了夜深人静时,情绪会突破防线,导致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报复性熬夜”。许多年轻人白天被工作和学习占据,晚上通过熬夜来获取自由时间,久而久之形成睡眠障碍。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自主权缺失的心理补偿需求。

2

走出认识误区 数羊不如解心结

关于失眠,人们存在诸多认识误区。赵煜首先指出:“很多人认为喝酒能助眠,实际上酒精只会破坏睡眠结构,导致浅睡眠增多,深睡眠减少。这就像先用安眠药把你放倒,然后在半夜用肾上腺素把你叫醒。”

另一个常见误区是过度依赖药物。部分失眠者自行服用安眠药,却不知药物只能短期缓解症状,无法解决根本的心理问题,还可能带来依赖性。“药物就像借来的睡眠,终究是要还的。还有人认为躺在床上努力‘强迫’自己睡觉就会入睡,结果适得其反。”赵煜说,睡眠需要放松的状态,越是努力强迫自己睡,越会增加焦虑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赵煜分享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50岁的教师王女士,长期试图通过早睡来解决失眠问题,每晚8点就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结果反而加剧了失眠,“她躺在床上等待睡眠的时间越长,对失眠的焦虑就越强烈。这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床等于清醒和焦虑。”

3

自我调节 给心灵一剂安神良方

针对心理原因导致的轻度失眠,赵煜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建立睡前‘心理缓冲区’非常重要。睡前一小时应停止工作和其他刺激性活动,进行放松练习。就像飞机降落需要缓冲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平稳放松的时间。”

赵煜特别推荐“正念呼吸法”:舒适地坐着或躺着,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思绪飘走时温和地将其带回,不做评判。每天练习10~20分钟,能有效降低心理唤醒水平。

“情绪日记”也是舒缓情绪的有效工具。睡前可写下当天的情绪体验和烦恼,相当于给大脑一个“我已经处理过这些问题”的信号,减少夜间思维反刍的需要。“把烦恼写在纸上,就是把负担从心里卸下。”赵煜还提到环境调整对睡眠的重要性:“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凉爽,将时钟转向看不见的方向,避免检查时间的焦虑。睡眠需要一种安全感,就像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安心入睡。”

4

出现这些信号 请寻求专业干预

“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失眠已经持续一个月以上,并且影响到日间功能,就应该寻求专业帮助。”赵煜强调,这就像感冒久了会变成肺炎,心理问题也需要及时干预。

以下表现通常是需要专业心理干预的信号:持续的情绪低落;对睡眠的过度焦虑;依靠酒精或药物入睡;白天明显疲劳和注意力下降。

赵煜说:“当失眠开始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时,就是寻求帮助的时候了。我们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失眠者。我们会挑战关于睡眠的不合理信念,比如‘我必须睡满8小时’‘如果睡不好明天一切都会糟’等。这些非黑即白的想法往往会给睡眠带来更大压力。”

有一位咨询者令赵煜印象深刻:43岁的企业高管陈先生,因失眠问题前来咨询。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发现他将睡眠等同于失去控制权,潜意识中抗拒入睡,“对他而言,保持清醒意味着掌握控制权。这种心理模式可能源于童年经历。经过八周的治疗,陈先生逐渐调整了对睡眠的认识,学会了放松技巧,睡眠质量显著提高。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开始将睡眠视为身体的盟友,而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

对于伴有严重焦虑或抑郁的失眠,赵煜建议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重要的是解决根本问题,而不是仅仅处理症状。就像修理漏水的水管,不仅要擦干地上的水,更要找到漏水的源头。”

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