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安阳,别离的话不必多讲”初闻安阳,源于痛仰乐队的这首民谣。安阳,这座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城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从殷商文明的辉煌到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观,安阳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A
殷商文明熠熠生辉
洹河之畔,静水深流。到安阳第一站,直奔殷墟博物馆,这座形似青铜鼎的博物馆2024年对外开放,门头上以甲骨文写成的“天邑商”三字,点明了此地3000年前的历史地位及繁荣场景。在博物馆大厅里,抬头望去,一只巨大的玄鸟雕塑悬于空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里的这句诗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一层的“车辚辚马萧萧”展厅是个亮点,这里展出了23件车马套装,全部来自“原产地”。商朝时期的马车轮廓和马匹的骸骨摆放在一起,它们都是在殷墟各处出土,连土方切割、整体打包运到场馆内,在展位上清理出来的。这些马车或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或是驰骋疆场的战车,齐聚于此展示商朝的强大。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大多数人对于甲骨文的认知或许只停留在它是最早的文字和它用于占卜,却不曾知道甲骨文占卜的流程。对此,博物馆里有详细的介绍。
当年,商朝王室在祭祀、战争、狩猎等重要事务之前会用火灼烧龟甲兽骨,提出询问吉凶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裂纹的形状、方向和大小来破解“答案”。最后,在甲骨上刻下占卜时间、占卜人、占卜内容和结果,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甲骨文。在博物馆三楼“子何人哉”展厅内,以商王武丁时期的卜用甲骨为主要展品,解读3000年前商代“王子日记”埋藏的秘密,甲骨文的作用得以直观展示。
博物馆内最为亮眼、展物最多的是两个墓葬展区。一个是商王武丁时期的皇后妇好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军事家、女统帅。这里展出的司母辛方鼎、妇好圈足觥等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整齐排列,昭示着妇好的身份和商朝的富足。其中最为出名的青铜器,上过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可惜此次无缘得见,因为它们长久“出差”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另一位是名曰亚长的将军墓,其墓中出土的牛尊和铜制手形器闻名四方。
“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虽然1928年至今,殷墟的发掘面积还不到总面积的5%,但它所呈现的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让曾湮没在历史烟云里的“大邑商”范围不断扩大,面貌愈发清晰,更成为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
B
古塔矗立映照历史长河
安阳不仅有殷商文明,更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古都。众多历史文物散落于这座城市中,其中两座古塔历史悠久,也最为闪耀。
坐落于市区的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时期,上大下小的伞状结构独一无二,精美的砖雕佛像与琉璃塔刹,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中原建筑智慧,登顶可俯瞰安阳古城全景,是安阳历史文化的地标象征。只是这些年已经不让登塔,只能绕塔参观,塔的每一面都有独特的故事图案,现在看来依然清晰如故。
历经千年风雨,文峰塔历两次7级地震而不倒,能够成为这座古都的地标,不在于高超的建筑奇迹,而在于它如何将战火、信仰、工匠智慧与市井生活编织成千年的共生体。文峰塔始终以倾斜的姿态调整平衡,如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历史的变迁中始终能找到生活的支点。
“建筑是历史的界标。”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如是说,安阳市内的另一座塔亦诠释了这一涵义,这就是修定寺塔。修定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而该塔则初建于北齐天宝元年,唐代又曾重修。现存塔身的浮雕砖大多为唐代作品,因此后人又称其为“唐塔”。如今寺已不存,只余孤塔,以其绝美伫立千年。
修定寺塔在安阳西郊水冶镇的一个村子里,尽管去年因《黑神话:悟空》在此取景而大火,但这里并不是景区,也就是说并不收门票,也没有直达的公共交通,需要打车或者自驾才能到。从安阳市区坐公交到水冶镇,坐上车不到半小时便到了这里。坐落于山坡上的塔身,远远看去并不高大,司机说连拍照带观赏,最多就看个20分钟。但走到塔前,很容易就被塔身上的浮雕图案所惊叹。
整个修定寺塔身是菱形浮雕青砖,每块砖上都雕刻着着人物、动物或佛教符号,图案周围,还镶嵌着力士、龙、狮、胡璇舞者等形象,还有中国结图案。整面墙壁上下分层排列,雕饰繁缛、布局精巧,造型华丽别致,饰面花纹精美独特,令人目不暇接。时正下午,阳光透过树荫投射在塔身上,这些粟特舞者和守护神像,好像缓缓“活了过来”。考古学家因此称之为“中国第一华塔”,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和艺术价值。
修定寺塔历经千年,遗憾的是,这样一座华塔并未完整保存。20世纪初,古董商频繁活动于此,部分雕砖被盗卖流散海外。不得已,当地村民只能将修定寺塔用白灰糊上,这才保住了古塔。上世纪70年代机缘巧合下重新被发现,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古塔的一砖一瓦,一雕一刻,重面世人,千年来万物变迁,只有它屹立如初。
C
千年古城展现新颜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辖区500余万人。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特色小吃也融合了中原饮食的精华,兼具地方风味与历史传承。
扁粉菜可谓是安阳早餐的“扛把子”,其以红薯粉条为主料,搭配豆腐、猪血、青菜,用高汤熬煮,汤汁浓郁,粉条软糯吸味。因美食博主“特别乌啦啦”推荐,这一本地人的日常小吃,成为游客到此的必吃美食之一。有着“安阳胡辣汤”之称的粉浆饭,用绿豆粉浆发酵后熬制,加入小米、黄豆、花生、青菜等,口感酸香微稠,类似稀粥但更富层次。此外,皮渣、三不沾、血糕等小吃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这座城市历史与生活的缩影。从宫廷菜到民间小吃,从酸香到甜糯,每一口都藏着安阳人的烟火气与乡愁。
安阳古城西大街曾名中山西街,形成于北宋景德年间,已逾千年历史,街区内街巷纵横交错,格局肌理保存完好。如今采取“修旧如旧、老物尽用”的设计理念,采用微改造和精细化修复方法修缮后,这里成为城市新的打卡点。夜色渐浓,西大街灯火通明,盏盏路灯如星辰点缀,银白光芒柔和地洒在古旧石板路上,为老街披上一层梦幻般的光辉,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老城所经历的岁月变迁。
安阳的北大街夜市是城市夜生活的亮点。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吃穿用度无一不有,价格也并不贵。闲逛期间突然想起商人这个称谓正是来源于此。商朝时的手工业和商业已相当发达。商朝人善于长途贩运货物,尤其是盐、贝币、玉器等,活动范围覆盖黄河流域乃至更广区域。这种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行为,被后世称为“商业”,而从事者就是现在所说的“商人”。
安阳是千年古都,当然还有其他历史古迹。有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遗址,这里是殷纣王囚周文王处。周文王用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还有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庙,同样为《黑神话:悟空》取景地的灵泉寺石窟,“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有袁世凯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风格的大型墓葬袁林等等,掩映在安阳的历史长河中,待世人去游历。
地处中原大省,郑州、洛阳的知名度高于安阳,但这无法磨灭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光辉。回归到现在,安阳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经济重镇,但其血脉里流淌的3000年底蕴,与这片热土上孕育的精神,正是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厚重名片。
记者 周志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