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纪实剧《沉默的荣耀》自国庆假期期间播出后,收视率与认可度一片火热。收视方面,剧集开播首日实时收视率突破3%,两集平均收视率超过2%,峰值达3.07%,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开局新高;反响方面,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重大主题电视剧,其所获反响已经超出了剧作本身的表达。此外,因为该剧九成以上真名真姓、有据可查的原型人物,所以引发了观众的“考古热”。
01首次揭秘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10月15日,国务院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近日,大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引发岛内媒体关注和报道。有岛内媒体称该剧罕见使用历史人物真实姓名、讲述真实事件,意在借该剧加强对台“统战”。对此有何评论?对此,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答问表示,这部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有一句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言简意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统一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先烈的坚守与忠诚、奋斗与牺牲,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的理想信念与意志品质,必将激励两岸同胞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不光火到了台湾,还上了国务院台办新闻发布会,可见《沉默的荣耀》的传播热度与强烈反响。作为首次揭秘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剧集,《沉默的荣耀》细腻呈现出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的真实潜伏事迹,揭秘隐蔽战线斗争的主动细节,填补了谍战题材历史的空白。1949年8月,原本准备迎接解放的吴石(于和伟饰)突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次长”。为了获取更多情报,吴石毅然前往台湾,继续向中共华东局提供重要情报。与此同时,原本打算从香港回上海的朱枫(吴越饰),在得知吴石的交通员牺牲后,同样毅然赴台接任交通员。此后,他们共同成立了东海小组密切合作,传递出多份重要情报。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吴石、朱枫、陈宝仓和聂曦等人不幸被捕并且牺牲。
剧集在展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艰难与危险的同时,也书写了特殊时期隐蔽战线无名战士群像,这些都是取材于历史人物的真人真事。正因为如此,作为一部从开局就已经知道结局的谍战纪实传奇剧,既要遵循历史真实,又要把握好剧情节奏和设置好人物架构,这对于主创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运用大量丰富的细节来进行描摹与刻画。比如,剧中用了较多的笔墨呈现了“吴石和朱枫原本不必前往台湾但最终依然以身入局”,既有场景又有心理,展现了主人公面对并不明朗的前景仍作出英勇决断的果敢与勇毅,正如剧集开篇处吴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独白所昭示的那样。
在这样的架构与基调之下,剧集铺排展开:一方面讲述临时接受任命前往台湾后的吴石,在几乎丧失了与党组织联系的一切通道之后,铤而走险选择去香港传递情报“主动暴露”;另一方面讲述原本已出色完成任务可以返回上海与家人团聚的朱枫,在亲眼看见交通员不惜跳海保护吴石后,毅然选择亲赴台湾,重建东海小组情报线。剧集细致刻画了当时中共地下党员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为信仰战斗至最后一刻的动人情景,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伟大的史诗从来就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的,而是无数行走在明暗交界处的革命者,用信仰和生命缔造的历史传奇。
02人性光辉
沉默与孤独,也是值得书写的荣耀
由于是依据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物进行再加工,因此《沉默的荣耀》严格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特别是剧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是真名真姓,情节主线也做到了与历史记录相吻合。所以,在加工创作的过程中与剧集的最终呈现上,可以看出剧集并没有刻意将英雄人物神化,而是将细腻的笔触更多地放在了人物身上那些宝贵的人性光环上,在烟火气中寻找英雄人物的可爱可敬之处。
首先,剧中对吴石的刻画既遵照历史真实也符合人之常情,虽然官至高位,是台湾隐蔽战线中职务最高的地下工作者,但也对其作为福州本地人重视乡情和家族的一面进行了细腻刻画,也为这个角色增加了不少弧光与色彩。剧中在惊心动魄的博弈间,围绕吴石的家庭展开了充满浓厚温情的场景刻画与细腻叙事,比如吴石与夫人王碧奎(曾黎饰)的“约法六章”、心向红色但却不理解父亲的小女儿、一心只想养鸟的幼子等等。此外,对朱枫的塑造也更加复杂与立体。剧中,虽然缺乏隐蔽战线工作经验,但朱枫临危受命初到台湾时仍然能够凭借多年地下经济工作的社会阅历,以高情商弥补了情报工作经验上的不足。与此同时,她的温柔大方与善于社交的高知女性形象,也破除了过去对地下情报人员的固有认知偏见,打破了刻板叙事。
即便是作为反派出现的国民党情报人员谷正文(余皑磊饰),在基于历史的基本判断之外,对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也增加了更多合乎逻辑的设定。一方面,谷正文以近乎偏执的认真死盯着吴石的破绽不放,以近乎高压和残酷的手段对当时台湾的共产党地下情报组织进行各个击破,这是符合人物原型经历与相关历史事件的。另一方面,以谷正文为代表的反派人物智商在线也打破了以往谍战剧中常见的愚蠢反派和角色的功能性衬托,这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地下情报工作的严峻态势,所要面对的敌人与对手同样是“狠角色”。
正是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依然选择坚守信仰的东海情报小组,反而有了一种逆流而上、“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勇决绝与牺牲精神,这也是《沉默的荣耀》让英烈精神走出史书、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祖国必将统一扎根人心的社会传播价值所在。放眼今日祖国取得的种种伟大成就,通过该剧追溯吴石等人的革命事迹与遗憾结局,更让人能够理解彼时身处苦难中的烈士们的勇敢。尽管剧集已经完播,但是回头再看,才会更加懂得剧名《沉默的荣耀》的含义,因为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都是沉默而孤独的,但是他们同样拥有值得书写的荣耀。
03史海钩沉
“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呀”
“收拾乾坤归腕底,吾辈固应如是。多少英雄,古今人物,去去长江水。”
吴石于1946年8月16日(福州解放前一天)毅然赴台,之后以“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进入国民党军事机构最高决策层,1950年3月1日被捕。吴石在保密局监狱度过了3个月零11天。其间多次遭受严刑拷打,于1950年6月10日下午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将吴石夫妇的骨灰合葬于北京西山福田公墓。
《沉默的荣耀》让大众的目光再次投射到吴石传奇的一生:投笔从戎、娴熟兵学、文武双全,长于搜集资料、筹划作战、培养军事人才、著述军事书籍。在实战方面,吴石也有着参谋奇才。据相关资料记载:1939年,吴石向苏联情报人员通报了日军动向及排兵布阵等情况,助力苏军在诺门罕战役中全歼日军第一坦克师团,粉碎关东军北上进攻苏联的企图;在1939年底的昆仑关大战中,吴石负责拟定对日作战计划,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王牌第五师团。
1947年4月,吴石在上海愚园路1293弄俭德坊2号何宅内秘密会见了中共中央上海局负责人刘晓,毅然决定投身到“为人民解放事业”中。渡江战役前,吴石将一组绝密情报送出,其中有一张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图上标明的部队番号竟细致到团。后来,三野参谋长张震曾两次提及,这组情报对部队渡江作战帮助很大。1949年5月,吴石提供了蒋介石在京、沪、杭解放后的“全国作战部署”,还包括蒋介石在台湾及东南地区的部署、国民党军在福建省的战斗序列等绝密情报。这些情报为人民解放军解放福州乃至福建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到台湾后,吴石传回的情报包括:《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金门海防前线阵地兵力配置图》《台湾岛各战略登陆点地理资料分析》《关于大陆失陷后组织全国性游击武装的应变计划》,五个“戡乱区”负责人及十五个“重点游击根据地”负责人的资料等,都是当时大陆急需的重要机密情报。毛主席看后异常高兴,叮嘱有关人员“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呀!”
04跨越海峡
血浓于水、情感融通的真实生动写照
在《沉默的荣耀》火到台湾的同时,一首诙谐的网络歌曲也在两岸掀起热潮,成为跨越海峡的文化现象。
近日,音乐人王博将台湾民进党籍民意代表王世坚过往的发言视频剪辑成歌曲《没出息》,以幽默自嘲的歌词和旋律迅速走红,引发两岸网友竞相模仿与二次创作。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陈斌华回应此事称,他自己也看了很多版本的《没出息》,两岸网友的创造力确实让人惊叹。“总之,我们乐见这样自然、有趣、快乐的两岸民间互动交流。”在10月15日举行的国务院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陈斌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引用了其中的“歌词”:套用最近爆红两岸的网络歌曲《没出息》,台湾的优势产业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如今却是“慌慌张张、连滚带爬”。
两部作品,一个严肃庄重一个诙谐幽默,虽然风格迥异,却都精准地触动了两岸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脉搏,形成了一场跨越海峡的集体共鸣。显然,这是两岸同胞血浓于水、情感融通的最真实、最生动写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深深触动了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是两岸无法被否认、也永远不会断裂的历史联结与血脉相连,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不少民众自发前往北京西山福田公墓向英烈敬献鲜花,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没出息》的走红,则是缘于两岸民众共通的情绪。歌曲中那些自嘲的歌词,那些对平凡生活的幽默解构,戳中了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生活状态,所以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群体在社交平台上通过模仿与二创来进行解构性表达。
忠魂已化青山骨,热血犹燃碧海穹。跨越海峡的情感共鸣,根源在于同根同源的文化。我们既能以《没出息》的轻松幽默解构生活的无奈,也会对《沉默的荣耀》中“为国为民”的信仰者肃然起敬。当两岸的年轻人因为同一部剧集而热烈讨论,因为同一段旋律而自发传唱,这其实是两岸民间互动交流的生动缩影。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瞬间,实则是两岸同胞心灵相向而行的坚实脚步,潜藏于血脉中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被悄然激活。
“这样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创作,更是历史主体性的重申与民族记忆的呼唤。”的确,两岸同胞共同缅怀的不光是一段解密的历史,更是一种相通的精神。有些沉默,远比呐喊更有力量;有种信仰,早已融入于山河。何以致敬?唯有铭记!
孙瑞亭 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