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秋天嗓子不舒服 可能是慢性咽炎找上门 2025年10月22日  刘威

秋冬季节一到,不少人总觉得嗓子不舒服:明明没感冒,却总觉得喉咙发痒、忍不住想清嗓子;喉咙里像卡了东西,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说话多了还会干痒、发疼……别不当回事,这很可能是慢性咽炎找上门了。很多人觉得慢性咽炎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它会反复折磨人,影响日常说话、吃饭甚至睡眠。其实,只要了解它的诱因和应对方法,就能少受很多罪。

1干燥的秋天,咽喉更脆弱

很多人发现,一到秋天,我们的嗓子似乎就变得更脆弱。目前正值季节交替,慢性咽炎最容易复发。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邓斌介绍:“进入深秋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吸入的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受到燥邪侵袭而伤肺。同时,空气中粉尘和烟雾增多,会刺激鼻腔和咽喉部,从而引发慢性咽炎。”

长期抽烟、饮酒、饮食辛辣、平时说话多且嗓门大的人,最容易被慢性咽炎缠上。另外,深秋早晚温差大,容易诱发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如果治疗不当,也容易导致慢性咽炎的发生。

2出现这5个症状要警惕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的慢性炎症,症状虽不致命却格外磨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挥之不去的异物感:喉咙里像卡了小羽毛或痰块,用力咳也咳不出来,咽口水又咽不下去。

2.干痒与灼烧感:咽部经常发干,有时还会有隐隐的灼烧感或轻微疼痛,尤其在空气干燥或说话多时更明显。

3.忍不住清嗓子:炎症刺激黏膜产生分泌物,总让人觉得有痰黏着,不自觉地频繁清嗓子,却很难咳出实质性痰液。

4.晨起恶心干呕:早上刷牙时,容易引发恶心,甚至干呕。

5.刺激性干咳:多为无痰的干咳,遇到冷空气、油烟或粉尘刺激时会突然加重,夜间或晨起时可能更频繁。

3鼻源性咽炎要重视

“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看似只是鼻子的问题,其实它们与慢性咽炎有着密切联系。很多患者会发现,鼻子不舒服的同时,嗓子也长期有异物感、干痒、咳嗽,这并非巧合。”邓斌提醒。

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患者来说,鼻腔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不断产生过多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除了从前鼻孔流出外,还会向后流入鼻咽部和咽喉,形成“鼻后滴漏”,持续刺激咽喉黏膜,使其反复充血、水肿,逐渐发展成慢性炎症。此外,鼻塞会导致患者习惯张口呼吸,干燥空气和灰尘直接刺激咽喉,加重不适;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中含有细菌和炎症因子,也会进一步损伤咽喉黏膜。

因此,积极治疗鼻炎、鼻窦炎,减少“鼻后滴漏”,才能有效预防和改善慢性咽炎。

4反流性咽炎易被忽视

50多岁的陈先生总觉得喉咙干痒、有异物感,尤其早晨起床后咳嗽得特别厉害。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在饭后感到胸口发热、有酸水涌上喉咙,晚上躺下时症状更明显。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他患有胃食管反流性咽炎。

很多人喉咙干痒、有异物感,按照慢性咽炎治疗效果不佳,最后才发现问题的根源在胃上。“近年来,因胃食管反流引起的慢性咽炎患者越来越多,但容易被忽视。当各种原因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和胃液等就可能反流到食管,甚至到达咽喉、气管等部位,刺激咽部、气管,从而出现咽部不适、异物感、慢性咳嗽等。尤其在饱食饭后、平躺等情况下,胃酸反流机会明显增加,胃食管反流性咽炎的症状就更加明显。”邓斌解释说。

出现胃食管反流性咽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同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少吃多餐,晚餐清淡且提前到睡前3~4小时;避免辛辣、油炸、酸性食物和酒精、咖啡;睡前可抬高床头15~20厘米;控制体重,穿宽松衣物;减少弯腰、负重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5一些慢性咽炎或因情绪引起

你可能不知道,有些慢性咽炎其实和情绪问题密切相关。有些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压力大的状态,会不自觉地绷紧喉咙、频繁清嗓,这会让咽部肌肉和黏膜长期处于紧张和摩擦中,出现异物感、干痒甚至疼痛。情绪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让咽部更容易发炎、难以痊愈。反过来,嗓子不舒服又会让人更加烦躁,形成恶性循环。

这类咽炎患者去医院检查,往往查不出明显的感染或病变,但症状却反反复复。治疗时要学会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听音乐、适度运动等方式缓解压力。规律作息、保证睡眠也很重要,因为熬夜会让免疫力下降,咽部更容易受刺激。

6这些简单方法,帮你缓解咽炎不适

咽喉不舒服,怎么才能有效缓解?以下几个方法或许能帮到你:

●保证饮水量充足。建议成年人每天喝1500毫升温水,可以喝一些清热润燥的茶饮缓解疼痛和炎症。百合贝母茶、金银花橄榄茶、胖大海茶、罗汉果茶等都适合秋天饮用。

●避免过度用嗓。纠正错误的发声方法和张口呼吸的习惯。随时保持口腔的清洁,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减少口腔和咽喉感染。

●避开刺激源。雾霾天出门戴口罩,减少粉尘、花粉吸入;做饭时开油烟机,避免油烟呛到;少吃辣、少喝酒,戒烟(包括二手烟)。

●辅助调理。晨起闭口做30次吞咽动作,促进腺体分泌润喉;睡前用温毛巾热敷脖子10分钟,改善咽部血液循环。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