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这些运动的魅力 是强度低 易坚持 2025年10月22日  李尚

清晨的公园,有人以近乎慢走的速度跑,有人匀速快走,有人轻松骑行……这些“慢”运动,正是当下流行的二区运动。

过去,“累到出汗才有效”是多数人的运动认知,而二区运动打破了这一定式。它处于中低强度区间,以“能说完整话、无明显疲惫”为特征,精准落在“黄金燃脂区”,既能高效燃脂、提升心肺功能,又对身体友好、容易坚持 。

这种训练方式如今正因智能设备普及走入大众,此次我们跟随拥有12年执教经验的健身教练李浩然,一起解锁二区运动的实操方案。

1二区运动,适合新手和中老年人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根据心率将运动强度划分为五个区间,二区运动既是有氧耐力区,也是最适合长期坚持的区间之一。李浩然介绍,这一概念的兴起,是运动科学发展与大众健康需求碰撞的结果。很早之前,运动生理学家就发现不同强度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差异显著:一区消耗有限,四区、五区虽燃脂快但伤身体且难坚持。后来兴起的“MAF180训练法” 将普通人的运动心率控制在“180-年龄”的区间,这恰好对应了心率区间的“二区”。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这一训练法也从专业领域走入了大众生活。

李浩然对记者说,二区运动体感上能完整说话但无法唱歌,身体微微发热、轻微出汗,结束后精力充沛而非疲惫酸痛。无论是跑、走、骑行还是游泳,只要符合强度标准,都可归为二区运动。

“这种运动的核心优势在于长期友好。”李浩然说,首先是对关节冲击小,降低受伤风险;并且处于“黄金燃脂区”,优先调动脂肪供能,并提升基础代谢;还能改善心肺功能与代谢水平,尤其适合运动新手与中老年人 。

2超慢跑,“温和”跑起来

“以前听到别人跑步聊配速,就打退堂鼓,直到试了超慢跑,才发现跑步能这么轻松。”32岁的张超然是超慢跑的忠实爱好者。三年前,她感觉身体状态明显下滑,医生建议她增加有氧运动,但普通跑步让她1公里就气喘吁吁,膝盖还疼。直到刷到喜欢的女明星推荐“超慢跑”的视频后,她才抱着试试的心态开始了。

张超然的超慢跑速度约每小时5公里,刚开始5分钟就想停,后来按二区标准调整:目标心率120~135次/分钟,呼吸急促就减速。一周后能轻松跑30分钟,一个月后一个小时也毫无压力。他说:“现在每天早上跑半小时,感觉人更精神了。”

超慢跑的关键在“温和”: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7公里,步频每分钟120~140步;身体微前倾,肩膀放松,前脚掌或全脚掌着地减少膝盖冲击;装备方面,舒适跑鞋和透气衣物即可。“不用比速度、逼自己加量,每天轻松跑一会儿,像和身体温和对话。”她说。

3在快走中,发现身体的变化

“没时间健身,快走就是我的最佳选择。”登山爱好者张明远每天傍晚都在小区步道快走1小时,“不能爬山的时候,就用快走或者散步作为日常锻炼,让身体适应运动的节奏。”这个习惯,坚持了多年,让他摆脱了腰肌劳损和轻度脂肪肝。

“我的目标心率110~125次/分钟,快走时步频每分钟120步左右,步幅50厘米,既达标又不累。”张明远说,这种节奏很容易坚持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身体的变化。对初学者,他建议从“10分钟快走+5分钟慢走”交替开始,重点保持抬头挺胸、收紧核心,减轻腰部压力。

相比平路快走,市民王建国更爱周末去户外走,其实就是爬坡走路。“缓坡走起来心率刚好在二区,还能练腿。”爬坡走能强化股四头肌和小腿肌肉,改善膝关节稳定性,他之前的膝盖不适也因此得到了缓解。不过坡度不宜超过20度,速度比平路稍慢,重心微前倾,脚掌均匀受力。小区斜坡、公园小土坡都能用,关键是循序渐进。

4骑行:在风里追逐快乐

“骑行对我不是锻炼,是放松。”中学老师郑宇丰是一名骑行爱好者,每天下班后沿绿道骑行40分钟,“这是一天最治愈的时刻。”他经常用自行车通勤,发现骑行既能看风景又不累,运动APP显示心率125~140次/分钟,刚好在二区,这便成了他的日常运动。

现在他每天绕路骑行,速度保持在每小时15~18公里,“能轻松和人聊天的速度刚好。风吹着脸,看路边的花草,工作压力都没了。”坚持一段时间,他的睡眠也变好了。

轻松骑行有三个小技巧:选舒适的城市休闲车或折叠车,座椅高度以脚踩踏板时膝盖微屈15度为宜;优先选绿道、公园步道等安全路线;保持匀速,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呼吸急促就放慢休息。“不用追求骑多远,每天40分钟轻松骑行,比周末猛骑几十公里更有意义,这就是二区运动的魅力。”郑宇丰说,最好的运动不是累到极致的那种,而是能长期坚持的那种。

从超慢跑、快走到轻松骑行,二区运动以“低强度、高效率、易坚持”的特点,改写着人们对运动的认知。它证明运动不必咬牙硬扛,只需找到适合的强度,每天30分钟,就能为健康蓄力。

记者 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