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春

版次:15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4月06日

天微亮,家里的炉灶上,火气升腾。守候好一会儿才可熄火,揭笼。那一个个圆润水亮的绿色小胖子,挨个挤在一起,仿佛经过了一场春露的洗礼。水滴呲溜地滑下,每到这时我总会心中一喜——青团已熟了。

每每忆起,仿佛能感受到空气里挑人味蕾的清香。未曾细数,这些味道就已经根深蒂固地扎于心里。

儿时,外婆常会起个大早,去寻找最鲜嫩的艾叶,空气里和着雨水、草木和泥土的味道,清清爽爽,草地上、河堤边、田野里,目光所及皆是新绿。在野草里找到艾草,选其芽尖部分,轻轻一掐,艾草便渐渐在菜篮里蓬蓬松松地堆出柔嫩新鲜的味道。抚过一地青翠,指尖已染了青绿,便如同与春天分了一点翠,还分了一杯羹。

草木之芽,在春到人间时重上枝头,生长到嫩生生、水灵灵之时,也将绽放于味蕾之间。艾草洗净,外婆便用最古老的方法:把艾草与石灰水一同放入锅中煮烂,再将石灰漂去,便得到了藻绿色的艾草汁。此时的青汁涩味散尽,清香满怀。取雪白的糯米面团混合,就成了青团的皮。我好吃甜,所以我家常做豆沙,枣泥,芝麻馅,用动物油炒过的馅料香胜于甜。外婆将包好的青团码在竹箶里,一个个绿色的小胖子,肚子里装满了这一整年最好的春光。

上笼蒸透后便成了一个个热乎乎,碧玉般的青团。绿色纹理在圆溜溜的青团上隐隐浮现。小口轻咬软糯却不粘牙。糯香与清香交杂,快要溢出的黑芝麻馅缠绵着包裹住唇舌,口齿就这样被一颗青团缓缓攻陷。恰到好处的甜,呼之欲出的青草香,春天在口中苏醒。外婆说,每年第一次吃青团,叫做“尝春”。

万物复苏的季节,文人骚客也在追寻“春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下诗句:“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在,莺语和人诗。”这是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路过青团店,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不过,青团真正成为南方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

清代文学、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就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如今,那一个个透着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团,虽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当初的祭祀点心,转变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的美食呢。

《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味苦,性微温,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弹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饭,治一切恶气。可见这艾叶粑粑颇具春日疗愈之功效。艾草落在北方人手里,有祛毒辟邪之用,落到南方,就成了精致风雅的青团。青团又称“清明饼”,人们把春天吃的第一个青团,叫做“尝春”,顾名思义就是品尝春天的味道。

□林钊勤(北京)

作者:林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