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青年人才激荡发展“源头活水”

版次:3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4月17日

2022年度银川市青年人才共有产权房选房分配活动现场。

日前,银川市启动“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这是银川市加快建设“银川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城”的重要举措之一。

近年来,银川市始终将青年人才视为助力城市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的源头活水,人才资源总量从2015年的23.8万人增长到44万人,增幅达85%,年均2万余名创新型大学生来银留银,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育数量逐年翻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氛围便是银川市关心、关注、关切青年人才的有力印证。引才、聚才,留银、兴银,本报特别推出主题策划报道,聚焦银川市的留才政策、实施成果,了解返银、留银青年的创业就业故事。

贺兰县拥有37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灵武市5000多名一线技能人才在高技能人才竞赛中大显身手争当行家里手,西夏区教育发展联盟3年间推动131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建成43家技能人才实践基地,永宁县选派30名青年专技人才赴厦门市交流学习,兴庆区设置“青年之家”76个,金凤区累计发放自治区全职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安家补助费240余万元……为助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银川市紧盯人才队伍第一资源,把握青年人才成长规律,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使人才工作百花齐放,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竞相奔腾,人才资源总量也进入了快速增长的时代,目前已达到44万人。

打造人才涌流的“雁阵格局”

如何解决好人才的“后院”“后代”“后路”问题,让各类人才安心、放心、舒心?为实现这一目标,银川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十一条措施》《银川市高质量发展智库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这些政策在全市各县区落实落地,成效显著。

每年设立5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青年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起草《灵武市高层次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6个,设置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自主招聘事业编制155人,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占比70%;在全区率先举办奶产业等高技能人才竞赛,5000余名一线技能人才大显身手争当行家里手,300名获奖选手获得企业资金配套奖励和岗位晋级待遇……在灵武市,一揽子人才政策为其奶产业、现代纺织产业等重点产业集聚了人才力量,促进了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

贺兰县目前共有各类人才5.4万余人,这一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据了解,自2014年以来,该县人才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县委书记担任,并将人才工作列入县委巡察和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明确工作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近5年来,贺兰县本级财政每年投入人才专项经费从300万元增加到600万元,已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争取上级人才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贺兰县已累计推荐百名高精尖缺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搭建脱颖而出的“竞拼赛道”

让青年人才有用武之地,才是对青年人才最大的尊重。近年来,银川市充分利用“宁夏80%的高校在银川,过半数的平台载体在银川”的资源优势,把搭建人才事业平台作为第一位任务,围绕产业引人才,依托项目育人才,搭建平台“用”人才。

以贺兰县为例,该县先后引进苏国辉、李德发院士等区内外62所一流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550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宁夏大北农、北伏科技、新明水产等企业通过与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带动了贺兰县奶产业、“三新”产业等重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贺兰科创中心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172家企业入驻、带动1213人创业就业,促成120个人才项目落户贺兰。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吸引各类人才80余人进行产品试验示范和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不仅如此,贺兰县还支持企业打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人才创新载体平台375个。

今年1月,体细胞克隆“超级奶牛”在灵武市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开启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纪元。而此次成功,得益于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良种奶牛繁育领域开展的合作。据了解,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的后备奶牛繁育基地示范项目汇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名教授、8名博士、14名研究生,项目带头人靳亚平教授以及王勇胜教授均是我国在动物克隆、转基因技术方面的佼佼者。据了解,近年来,灵武市深化推动政校企合作,揭牌成立宁夏奶牛科技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现代产业学院,先后精准招引硕博研究生等高端创新、急需紧缺人才90余名,以人才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创新开展“政企融合双招引”行动,全职引进62名毕业生,有力补充了卫生健康、现代农业等各领域高层次人才。首创“学习型工厂”教学环境,建立“课堂教学+厂内实践”教学模式,如灵武市职业教育中心每年输送1200名学生进厂实践,仅奶产业方面每年可培养120名“灵武工匠”。

形成近悦远来的“虹吸效应”

如何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同频共振?精准而优质的人才服务,无疑是制胜的法宝。为此,去年5月份,在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优化整合、改版升级的基础上,银川市推出“人才兴市30条”,包含生活补贴、住房保障、培养经费、创新创业项目补助、解决“后院”“后代”“后路”系列保障政策等,以此实现精准靶向引才和灵活柔性引才。

比如面向青年人才,银川市就给出了全职引进到市属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直接申报认定银川市D类高精尖缺人才,累计享受15万元生活补贴、40万元购房补贴;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首次在银入企就业创业可实现“5折”购买青年人才共有产权房;新就业大学本科生享受“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等真金白银、解决基本需求的人才政策。

银川市下辖各县区也妙招频出,不惜力气引才、留才。

贺兰县打造了全区领先的贺兰“人才码”人才服务平台,通过“一人一码”多场景同码应用,实现人才政策“一键兑现”、人才办事“一站入口”、人才双创“一帮到底”、人才服务“一码供给”等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持续开展“人才沙龙”“清华大学教授进校园”“人才政策八进”等活动,广泛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浓厚氛围。

灵武市也悉心为青年人才解决了不少“关键小事”。比如,为人才量身定制100张文旅卡,365天随时畅游“唐韵古城、奇秀灵武”;盘活闲置资产,探索“租建共用”模式打造63套人才公寓,先后安置9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入住。

记者李阳阳文/图

作者: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