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 新青年
我在银川玩手作
版次:11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4月21日
张皓焜在新店打磨样品。
张皓焜指导客人制作银饰。
卷耳工作室的小院。受访者提供
一对情侣制作属于自己的毛球画。
拼豆豆、捏软陶、香薰蜡烛、奶油胶手机壳……时下银川的城市休闲生活,除了逛街、吃饭、看电影,DIY手作也成为大家热衷的活动。
在城市的快节奏中,“慢生活”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这种体验买单,城市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慢生活体验业态,DIY手作小店就是其中之一。
享受一段愉快的体验
今年3月8日,网友Niki在小红书上晒出和闺蜜一起做的香薰蜡烛,纸杯蛋糕一样的蜡烛下还配了一段文字,讲述了这一天的愉快经历:点了两杯奶茶,带去一家手作小店,听着店里的音乐,挑选喜欢的香氛精油、融蜡、装饰干花,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感觉很久没这么轻松了。
面对压力,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于吃顿好的或者通过买买买来缓解焦虑,他们更渴望获得幸福感。而自己动手做一个小东西,足够有仪式感,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近几年,在银川开业的手工坊越来越多,可体验的手作项目也花样百出,这种新业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休闲方式。
阅彩城7号公寓的欢喜手作从2019年营业至今已3年有余,该店主理人阿Xin说,近年来银川DIY手作店的数量急剧上升,与2019年相比,现在的文艺氛围要浓厚很多。目前此类小店的客群还是以大学生、初中高中生和情侣为主。许多老顾客已经成为自己的朋友,有些顾客还会带自己的家人过来放松体验。在他们看来,差不多的价钱做手工要比买一两杯奶茶有意义得多,心理的满足感和收获感远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
创业出于对手作的热爱
根据美团显示信息,目前银川正常营业且可查信息的手工坊有61家,最早的2015年开业,2022年一年共开了31家店,是目前开店最多的年度,也算是迄今为止,手工坊创业的一个高峰。而年轻人创业之所以选择手工坊,除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外,更多是满足自己对美好的想象。
在国芳百货一楼东北角,一家名叫“做物”的小店,里面摆着各种木作和银饰。这家店刚开业不久,主理人张皓焜穿着围兜正在打磨样品。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喜欢木作,但那时不会木工活,有时候弄来一块木头,就自己琢磨着做个手枪或弹弓玩。2019年,他去南方学了一年木工,后来又学了银饰手艺,第二年在银川金凤万达金街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后来店面又搬到了阅彩城的公寓里,拥有一定知名度和稳定的客源后,今年开了第二家店。“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把匠人文化做起来。”张皓焜说。店里墙壁上贴着“温度”“万物可造”“表达”“尝试”“质感”“记忆”“独一无二”等词语,是他这几年对于匠心的理解。
同样怀抱对美好追求的,还有卷耳工作室的主理人方仪。方仪原本做会计,但内心的浪漫情愫还是指引着她转行,开了自己的小店。先是在前进路,后来又搬到了新华路,而且她专门挑选带院子的老民居开店,精心布置一番。“我一直很喜欢小院子,感觉很有生活气息。”她说。
经营一间手作小店
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经营一间手工坊并不是简单的事。
“手作也有流行趋势,我刚开店的时候流行奶油胶。这两年已经变成流体熊、石膏娃娃,还有些小单品,比如石英砂画,奶油胶镜子等。”方仪说,手作的流行趋势变化较快,基本一两年一个大流行趋势,几个月一个小流行趋势,因此店里也要根据流行趋势更新项目。新品进货后要研发差不多10天时间,这个活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得招有些美术基础,或者手工好的人。
对于手工坊来说,平时店里也不是总有顾客,节假日才是做生意的时候。“店里很多东西的单价都不高,加上我对顾客体验时长不怎么把控,即便屋子坐满了也不会有多少营业额。”阿Xin说,对于大部分手工坊主理人来说,真正实现盈利还得靠走出店门,帮助保险公司、银行、教育机构和4S店等企业组织各种活动。
当然,获得更多收入,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方仪曾经和自己的团队为了准备活动物料,工作到凌晨2点多,而且不止一次。不少手作店家表示,都是因为热爱才坚持。
但是,也不是所有手工坊都能靠外出组织活动获得更多收入。张皓焜说,木作和银饰都需要较大的机器设备,很难搬出去。不过,将手作的过程简化,提前做出半成品,让顾客完成简单的装饰也未尝不可,但张皓焜并不看好这么做。“这样就没意思了,一定要自己尝试一下。”他认为,手作虽然有商品性质,但也不能丢掉本质,而作为经营者,更不能丢掉初心。
记者李尚实习生马博丽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