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显成效 塞上也有江南景
版次:5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11日
近年来,银川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城在湖中宛若一幅画卷。
每到春季,候鸟会将银川作为迁徙的中转站。
水天同碧、飞鸟翔集,走进银川市唯一的国家重要湿地银川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眼前的场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
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恢复、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银川市湿地面积已逾5万公顷●自然湖泊、沼泽湿地近200个●市区湿地率达到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78.5%●拥有湿地鸟类239种
●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9种
据了解,包括滨河大道内侧的滨河水系和退耕还湿收回的20万亩滩地在内的两条线,是我市打造的两条黄河流域银川段生态廊道。
“十四五”期间,我市着力恢复、打造黄河流域(银川段)生态廊道,对银川黄河段河岸线内的部分进行退耕还湿、还草。其中,针对淹没区,全部进行退耕还湿,清除民宅、树木等地上附着物,使其恢复湿地本色,针对淹没区上游部分种植牧草的区域,禁止使用化肥、农药等。“这样一来,就能彻底消灭黄河银川段的面源污染和城市排水污染,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吕金虎说。
2023年,黄河流域的湿地修复工作被再次提上日程,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计划分两部分对剩余的4.8万亩湿地进行植被修复和鸟类栖息地修复。同时,在银川市水务局修复湿地的基础上,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对从七子连湖到华雁湖、典农河、海宝湖、阅海湖、小西湖全线的5000多公顷水域进行了节点景观打造,一方面建设亲水栈道、亲水平台,方便市民观赏景观,一方面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打造生物浮岛,在提升景观的同时净化水质,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黄河两岸的生态廊道建设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吕金虎说。
根据观测,近年来,我市鸟类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一些曾经很少见到的珍稀鸟类,如今也成了银川市的常客,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珍稀鸟类的栖息保护地。大鸨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从黄河外滩到黄沙古渡,一直到平罗的天河湾这一段,是大鸨的迁徙路线,也是它们觅食的地方。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利用专项资金,在这一段建立起了大鸨栖息地,并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
“大鸨的栖息地并不是完全与世隔绝的,而是分布在农田中,和周边的农户接触紧密。”吕金虎说,为此,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在大鸨栖息地设置了许多宣传标语,告知周边农户保护大鸨的重要性,在种种努力下,栖息地里的大鸨越来越多,去年就有鸟类爱好者观测到了30多只大鸨群聚的场面。
而灵武海景子公园南湖,是濒危保护鸟类遗鸥喜欢的生态环境,近年来频频造访。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观测到之后,将遗鸥的栖息地打造成南湖中的一座孤岛,为它们营造了一个安全、不被打扰的专属空间,方便遗鸥繁衍生息。“5年前,银川市还几乎看不到遗鸥的身影,通过这些年的努力,现在遗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吕金虎说。
“就在今年3月底4月初,青铜峡水库首次发现了白尾海雕,紧接着在黄河外滩湿地,工作人员在同一天之内,在小龙头广场等两个地方抓拍到了两只白尾海雕。”银川黄河外滩国家湿地公园副总经理禹汪洋说,“白尾海雕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能得到它们的青睐,说明我们的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8年,银川市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近年来,银川市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推介银川,不断寻找机会放大国际湿地城市的品牌效应。
所谓走出去,就是抓住各种机会,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论坛和会议,将我市的湿地保护成果展现出去。比如,参加今年在法国亚眠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湿地城市圆桌会议,与世界各国的国际湿地城市进行交流;于今年4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国际湿地城市圆桌会议,与13家同为国际湿地城市的兄弟城市同桌论道,共谋发展。不仅如此,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后,我市于2019年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自然频道来到银川,专门拍摄了四集宣传片,让塞上湖城、美丽银川被更多人所了解。
“今年,银川市即将迎来国际湿地城市复检,各项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吕金虎说。
记者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