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成一束光 照亮患者前行路

辛苦了 护士们

版次:7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12日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这一天被用来纪念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护理人员。在医疗卫生工作中,护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人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护理工作早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她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精益求精,让护理工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护理照顾。

杨玉丽践行安宁疗护,让临终患者和家属得到抚慰。

胡萍给患者喂水。

杨玉丽:

安宁疗护抚慰临终患者和家属

杨玉丽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的副主任护师,在工作中,晚期、死亡、告别这样的字眼几乎避无可避。“有一些病人到了晚期,确实没法治了,他们面临着很多痛苦,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杨玉丽时常有这样的思索。

2011年至2015年,杨玉丽在日本读研究生,期间见识了极致的临终关怀。从那时起,她开始关注安宁疗护,深度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并付诸实践。她是第五期中英联合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培训师,2019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成立了安宁疗护专科小组,杨玉丽被推选为组长,在护理部的支持下,不定期对院内专科小组内成员及88名安宁疗护骨干护士进行培训,在宁夏地区首次开展全民末期生命品质照护理论培训,在全院传递安宁疗护理念和知识。

不止是传递理念,杨玉丽也在她的患者中践行安宁疗护。她和同事在病房里打造了一个安心小屋,为患者策划生命教育读书会、茶话会,引导患者探讨生命话题。“其实很多患者和家属是需要表达的。”杨玉丽说。有一次,她组织患者和家属做一个心心相印的游戏: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半年,你最想对谁说我爱你?想对谁说对不起?每个人都把答案贴在气球上,然后把气球放飞。游戏结束后,一个患者的妈妈当场痛哭,她的孩子患有脑瘤,术后情况不好,她压抑太久了。当情绪释放完后,这位妈妈释然地笑了。第二天到病房,这位妈妈特意找到杨玉丽说:“昨天放飞气球后,我心里好久没有这么舒畅过了,晚上睡了一个安稳觉。”

“安宁疗护,做了绝对比不做好,患者和家属都受益,我觉得我有义务带领医院的护理人员去把安宁疗护‌‌落实下去。”杨玉丽说,她希望安宁疗护服务体系能尽快落地成熟,每一个生命终末期的患者都能少痛、舒适而有尊严地离世,每个亲属都能得到科学的人文关怀。 记者 沈亚婷 文/图

胡萍:

通过康复护理帮助患者重建希望

胡萍从事康复护理工作已有‌‌14年,她是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副主任护师。与其他科室的护士不同,打针、发药、换液体并不是康复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康复科收治的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比如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胡萍和同事们最主要的任务是协助医生做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重新找回对身体的控制力。

“我们会指导病人自己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胳膊怎么放最舒服,膝关节呈什么样的角度最舒服,这些都是有科学规范、有技巧的。”胡萍说。

除了这些基本功,康复科的护士还有一些绝活,比如间歇性导尿术,让不能自主排尿或自主排尿不充分的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或其他神经瘫痪的患者摆脱留置尿管,保持有规律的排尿,增强在社交活动中的独立性。再比如间歇口——胃管饲法,帮助各种原因所致的吞咽困难或需要管饲营养支持的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吞咽障碍非常严重,胡萍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戴着留置胃管好几个月了,无法经口进食。胡萍和团队同事经过评估后,开始为患者做治疗。慢慢地,病人可以吃一点糊状、软烂的食物,当他摆脱胃管,吃下一碗面的时候,整个人激动极了。“那是一碗特别普通的面,但病人说,那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碗面。”胡萍说。

说起来,康复科的患者大多都挺年轻,因为年轻,他们都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期待,但是很多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胡萍和同事们在尽全力帮助患者做康复的同时,也会帮助患者重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无法复原的身体。“我们要让患者掌握这些技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出院以后也能够很好地照料自己,能够有一些社会参与度,重新融入社交生活中。”胡萍说。

记者 沈亚婷 文/图

作者:沈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