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土特产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版次:8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16日
银川重点打造“银字号”品牌。
近年来,银川市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许多村镇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今年以来,银川市认真落实自治区“六特”产业发展部署要求,深入挖掘“土”的资源、不断放大“特”的优势,持续提高“产”的效益,以“土特产”推动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让特色成为底色、亮色,把优势变为优质品牌,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全面振兴示范市建设蓄势赋能。
近日,记者深入银川市多个城乡融合示范村镇走访,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发展美好图景。
立足本土资源念好“土”字诀
银川重点围绕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本土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内涵,全面开发农业休闲观光、红色乡土文化等功能,发挥三产融合发展乘数效应,涌现出艺丰农场、“渔”乐营地等一批乡村游热门打卡地。
走进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景观大道、烧烤区、垂钓区……一个幸福的美丽休闲乡村映入眼帘。得益于区位优势和近水资源,胡家堡村近年来争取各类资金2200余万元,打造集露营、轰趴、花海等为一体的“渔”乐营地,今年五一期间吸引游客2.4万人次,收入达32万元。
“各位游客,现在大家所在的是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这里是崔景岳等革命先辈当年播撒革命火种的地方……”节假日期间,红领巾讲解员张欣怡小朋友向游客详细介绍景点特色。近年来,宋澄村把准历史文化根脉,设计“研学路线”“红色地图”,建设景岳广场、红色印记等研学模块,上万名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小学生到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宋澄村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绿色产业的优势,做大做强粮食种植传统产业,做精做优供港蔬菜特色产业,大胆探索资源开发、产业带动、文旅融合等村集体经济实践模式。2022年宋澄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5万元。
突出特色优势打好“特”字牌
当前,银川大力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发展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农业产业强镇4个,滩羊产业被列为国家级产业集群项目,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90%以上。
作为西北渔业第一县,贺兰依托水产养殖特色优势,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尾水治理、立体种养,各类苗种年繁育达18亿尾,黄河重点土著鱼类人工繁育技术全国领先,成为宁夏黄河流域渔业文化亮丽名片。近年来,该县还进一步打造宁夏黄河特色种质资源场,开展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的大口黑鲈反季节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而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则利用富硒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韭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生产优质无公害韭菜超2000万公斤,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如今,上滩韭菜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上滩村也成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韭菜第一村。
银川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谋划实施了西夏区、金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特色产业项目58个,以项目带动特色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市“六特”产业实现农牧业产值28.15亿元,占全区“六特”产业比重达26.9%,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3.8%。
注重强链补链唱好“产”字歌
今年,银川将打造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拉长做足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加快打通研发、种植、加工、冷链、销售的全产业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例如灵武市临河镇上桥村坚持“长枣立村”发展理念,全村种植长枣5000亩,年产量达800余万斤。据悉,上桥村今年将实施水晶枣加工项目,进一步延伸长枣产业链条,投产后每条生产线日加工鲜枣10吨,在提高长枣附加值的同时,充分解决村民就近就便就业问题。
此外,银川抢抓“万亿级”预制菜产业机遇,借助“银川鲤鱼”“宁夏菜心”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力,不断加强科技支撑、装备改造、产品研发等配套,持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涌现出“清银兰”等“银字号”品牌和黄河大鲤鱼、银川草鱼等预制菜品种,实现了土特产由“原汁原味”向“多汁多味”的华丽蜕变。
银川市委农办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持续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以首府实践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更多“银字号”品牌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进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