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传承艺术 让更多人爱上京剧王娜

版次:12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22日

王娜 国家二级演员,宁夏演艺集团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第二届红梅大赛银奖,第五届红梅大赛金奖。曾学习并演出的剧目有《卖水》《十三妹》《樊江关》《辛安驿》《春香闹学》《虹霓关》《秋江》《扈家庄》等。

从年后开始,王娜随团里的演员,一直在下乡演出的路上。这几个月,天气多变,忽冷忽热,有时狂风,有时暴雨,但所有演员没有叫苦的,一场场演出下来就进入到了5月。“后面还有下乡的演出,这是我们作为演员的基本工作,就是把好戏带给群众。”王娜说。

演员和观众彼此成就

之前受疫情影响,演出很少,如今出门就能看到一台台好戏,让老百姓们热情异常。海原、固原、中卫、中宁……几个月走下来,演员们台上演得起劲,观众们台下看得起劲。京剧折子戏《钓金龟》《文昭关》《霸王别姬》《柜中缘》、京剧清唱《锁麟囊》《状元媒》《玉堂春》《杜鹃山》《红色娘子军》《娄山关》选段,以及京歌《梦北京》《梨花颂》等丰富的节目,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和掌声。

说起这份“热情”,王娜很是感动。“我是1994年正式入团的,下乡演出就是我们的日常,但这次去基层,感觉很不一样。尤其是上个月,风沙天特别多,站在台上都能感觉到硬硬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演员的水袖也被大风吹得几乎无法控制,麦也被吹得呼呼作响……但即使这样,我们所有演员依旧是站在台上把戏唱好,台下的观众也看得专注,那种和老百姓在一起成就一场戏的感觉,很特别。”

让王娜印象最深的是,因为京剧发源地不在宁夏,不像秦腔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一看有剧团来家门口演出了,乡里乡亲都会奔走相告,有喜欢听戏的老人聚在一起,为了听懂唱的内容,还会把屏幕上的戏词拍下来,想着回去慢慢弄明白;还有的,腿脚不太好,但也会坚持看完。“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只要群众们喜欢,我们辛苦点真的没什么。”

再苦都要学出来

去年6月,王娜因在《状元媒》中饰演柴郡主,获第五届红梅大赛金奖,她说自己第一时间除了感谢恩师,最想把好消息告诉自己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带我们从天津来到宁夏生活,他是铁铁的京剧爱好者,但因为眼睛近视,所以无缘做专业演员,这也成了他很大的遗憾。”

来到宁夏后,听说当时宁夏艺校有京剧班,专为当时的宁夏京剧团代培演员,只要学成毕业就能进入团里当演员,九岁的王娜在父亲的安排下,很快成了班里的学员。说起当时的感受,王娜说,自己完全是蒙圈的——虽然从小在家,父亲每天都会唱京剧,他唱花脸,教王娜唱旦角,自己对京剧并不陌生,但从专业上讲究竟什么是京剧,王娜又说不清楚。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王娜开始了自己的学艺之路。每天7点起床,参加晨练,8点开始正式训练,等天黑了,一天的训练有时候还不会结束……“那时候师傅可严了,练得不好,师傅就会用手里的演出道具,顺手打上来,让我们记住动作要领。有时候下课回去,后背都是火辣辣的,腿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即使这样,王娜也不会向父亲诉苦,她心里很清楚,既然选择这条路了,就好好学,再苦,也要学出来。

感谢一路上的恩师

每个艺术门类,都需要自己领悟、磨炼,京剧更是如此。“它是口传心授,能借鉴的不多。”王娜说,进团后,因为喜欢唱,她主动从“武”转“文”,学起了青衣。这样的转变,需要下的功夫可想而知。为了帮助王娜灌耳音,每天早上,父亲都会用录音机放她要学的戏,就这样一遍遍听。

“我很幸福,他是我的父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知音。以前每次有演出,他都会坐在台下听我唱戏,给我捧场,演完了还和我一起交流……现在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到现场,但每次我演出一结束,或者比赛获得了好成绩,第一时间就想告诉他。”王娜有些动情,她说,除了父亲的支持,这一路走来,很多老师也给了她非常大的帮助。

记得2007年,31岁的王娜报名参加全国第六届北京CCTV青年京剧大赛,凭《望江亭》的精彩演绎,顺利入围决赛。决赛前,王娜特别找到京剧名师薛亚平,每天换乘地铁、公交,一趟花费2个多小时到老师家中学戏,也是那半个多月的点拨,让她对气口、偷气、行腔的转换和轻重缓急,有了更深的认知。

传承京剧艺术

“我之前是唱张派戏的,但在三年前,经梅派传承人王志怡老师和原宁夏文联王燕老师的鼓励和建议,整个夏天,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学梅戏。”王娜说,这样的经历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在戏剧这门艺术上,不要有派别的障碍,作为演员,要用心去听,去揣摩,是可以轻松掌握不同派别的唱法的。

为了把京剧艺术传承下去,这些年,王娜等演员进校园、去老干部活动中心、在老年大学开课……从孩子到老人,每年百场的文化传承活动,让王娜收获了很多“铁粉”,“和下乡演出一样,他们很多人,都是从不认识京剧,到喜欢上京剧,有的还跟着我们学,这份成就感是什么荣誉都不能替代的。”

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