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湿热多 祛湿清热防心火
版次:10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23日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预示着夏季的闷热、潮湿天气即将来临。由于小满的气候特点造成湿热较盛,所以在这个季节我们应该顺应气候特点,注意养生保健。中医专家建议,此时节的养生,要做好“防热除湿”的准备,并坚持健脾利湿、清心祛暑。
小满气温升高应清热除湿
小满也有雨水充足的意思。进入这一时节,雨量开始增多,气温开始由暖转热。“从小满开始,天气逐渐升温,人体日常消耗增大,及时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很重要。同时,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人体脾胃正气不足,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银川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晶建议,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多喝汤、汁等,以清淡易消化的膳食为主。
小满时节,气温高同时雨量增多。因此,该节气养生应以除暑湿为主。吴晓晶推荐了几种日常的养生食物:苡仁、红豆、绿豆。苡仁,健脾祛湿佳品。小满后,天气易闷热潮湿。而苡仁性凉,味甘淡,有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等功效。同时,夏季上市的一些时令瓜果也是健脾祛湿的好食材,如冬瓜、丝瓜、西红柿等。
天气炎热时还可吃西瓜、海带、绿豆等食物以消暑降温。但需要提醒的是,西瓜、海带、绿豆均为较寒之物,不宜多吃,以免食物寒凉伤及脾胃,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胃寒腹痛症状。对于一些体质虚寒或胃寒的朋友在湿热天气烹制消暑降温,清热利湿汤水时,可适当放入生姜、陈皮等温性食材,以减轻汤水寒凉之性。如冬瓜、苡仁煲汤时加入3片生姜,海带、绿豆煮汤时加入1块陈皮等。
自我保健可以用艾灸调理,祛湿力度更大,这时主要选择以健脾祛湿为主的穴位如:中脘、足三里、阴陵泉、曲池、大椎、合谷、内庭、脾俞、肾俞、承山、神阙、关元、中极等。
湿气重还要防皮肤病
民间谚语有“小满小满,江满河满”,从小满节气开始,雨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空气潮湿很明显,中医称之为“湿邪”。各种皮肤病,如脚气、湿疹、汗斑、湿性皮肤病、足癣等容易发生。吴晓晶医生认为,这些皮肤病的发生与天气闷热和潮湿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湿重是这个时候发病的主要原因。
“因此,小满时节应谨防湿气上身,注意不要淋雨,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感受湿邪。如不慎被雨水淋湿,应及时抹干身体,更换衣物,并可喝姜水以防感冒。平时就有皮肤过敏者,除注意饮食清淡外,还要注意室内环境清洁,避免蚊虫叮咬等。”
适当午睡,切莫熬夜
小满时节,湿邪易侵袭人体,常说的“春困夏乏”的“夏乏”就在此时。人容易疲倦走神,故应当常到户外适当运动,以吸纳自然界的清阳之气。运动最好在清晨为宜,可以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另外,坚持适量运动,跑步、游泳、瑜伽、太极等活动有助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养生的基本条件。小满时节,昼长夜短,气温升高。白天时间长,意味着阳气的消耗就会大大增加,需要充足的“阴”去平衡白天消耗的“阳”。中医素有“昼养阳,夜养阴”的理论,因此充分的睡眠是养“阴”的基础。为了顺应夏季阴阳消长的规律,小满过后应调整为晚睡早起,适度晚睡,但不宜晚于23点;同时适当增加午睡时间,可于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休息15~30分钟,从而保证充足的睡眠。
养生防心火
中医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正好对应我们的心脏,小满过后天气日渐炎热,人们很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小便色黄、心悸失眠等心火旺盛的表现。原本体质偏热,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就更容易在夏季出现心火上炎的症状。
“对付心火,常见的清热降暑食物有冬瓜、海带、苦瓜、黄瓜、菌类、马蹄等。此外,多食用苦味的食物、绿色蔬菜、含水分多的水果等,也有助于人体清热解暑。还可以用一些常见的中药煮水当茶喝,例如金银花、莲叶等。临床上多用黄连、莲子芯等药物清心泻火,降心火食疗方有冰糖莲子汤、百合银耳玉竹汤等。”吴晓晶建议。
小满食疗方
荷叶山楂茶
▶材料:干荷叶5克,干山楂5克,陈皮3克。
▶制法:上3味放茶缸内,沸水冲泡15分钟,加糖适量调味,代茶饮。
▶功效:清热化浊,理气开胃。适合湿热内阻,食欲欠佳之人饮用。
苡仁橘皮粥
▶材料:苡仁50g,玉竹10g,橘皮5g,大枣10枚,200g。
▶制法:将苡仁、玉竹、橘皮与淘洗干净的粳米同置于锅内,加适量清水。开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煨熬,待米烂粥稠即成。
▶功效:有清热祛暑、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
记者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