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三产融合 融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版次:16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23日
“今年之前这儿还是一片被废弃的荒地,如今改造后环境美了、人气旺了、收入涨了,日子更美气了。”近日,灵武市崇兴镇中渠村驻村第一书记吴静坐在凉亭中正和游客聊着天,望着眼前如诗如画般的美景,她感叹着“三产融合”带来的发展变化。
从乡村荒地到乡村田园体验中心,中渠村发展的思路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提档升级”,勇敢先行先试,逐步发展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乡村缩影。近年来,银川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多措并举促进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A 转换思路唤醒闲置资产
中渠村打造的“饶有兴渠生活圈”是一处集休闲、亲子娱乐、餐饮、采摘、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乡村田园体验中心。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处牛场,拆除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闲置时间长了,杂草丛生,也没有产生效益,是乡村资产的一种浪费。”吴静站在“饶有兴渠生活圈”大门口,指着面前70亩的园区面积介绍说。
相比于城市,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相对分散,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造成产业发展缓慢。今年以前,中渠村主要以粮食种植产业为主,农民们增收渠道有限,乡村发展脚步滞后。随着我市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民们增收的意愿愈加强烈,于是一个极具创意的想法在村“两委”班子中逐渐成型。
“我们也学习了很多村子的发展经验,结合我们的地理位置优势,以村企合作的方式打造了这个“饶有兴渠生活圈”,以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吴静说,园区位于灵武市和吴忠市之间的主干道上,有城际公交通行,且距离灵武市区仅有2公里距离,因此交通方便,便于游客往来。
在村“两委”的构想中,“饶有兴渠生活圈”主要分为设施农业采摘、烧烤区、儿童乐园、餐饮娱乐区、果蔬分拣加工区、无动力乐园星空主题区、亲子游乐园等7个板块,目前设施农业采摘、烧烤区、儿童乐园等区域已初具雏形,其余板块也将于7月左右建设完成,面向游客开放。
今年五一节期间,这里吸引了1.5万人次游客前来,周边的村民们在园区的带动下,通过务工就业及售卖各种农产品,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灵武市崇兴镇镇长吕慧兵表示:“下一步将整合资源,将中渠村的饶有兴渠生活圈和中北村百年桑葚园联动发展,创新发展桑葚文化、夜游经济、亲子研学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B 挖掘资源走特色之路
三产融合主要是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市场服务业等深度融合,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逐步在乡村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银川从乡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产业特色、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验等融合,打造了一批三产融合发展“样板”。
走进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映入眼帘的是碧波荡漾的湖水、整洁宽广的道路、郁郁葱葱的树木,安静祥和的氛围为村民王桂珍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养老胜地。“以前这片湖没有治理,杂草丛生,现在栽种了很多树木花卉,环境美得很!”
环绕村庄湖泊,宋澄村打造了2.5公里的环湖步道,沿路串联起长廊、浮雕、星星之门等景观,最令人瞩目的则是新打造的“红色印记”展馆。馆内设置了红色启蒙、红色征程、奋进永宁、美丽宋澄等四个板块,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宁夏、永宁县及宋澄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历程。今年1至5月,累计接待各类参观游客2万余人。
宋澄村是中共宁夏工委办公旧址之一,近年来该村围绕红色文化,打造了中共宁夏工委纪念馆、红色教育主题公园,康庄大道、景岳广场、红色印记主题教育展示中心、红色大讲堂等红色阵地,以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推动乡村三产融合齐步走。
红色文化资源为宋澄村描绘了特色发展之路。据驻村第一书记白云介绍,2021年,宋澄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两年来宋澄村围绕“红色文化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主题,走“红绿”融合发展之路,“红”即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绿”即发展冷凉蔬菜、有机水稻、有机果蔬、观光农业等绿色富农产业,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群众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
白云表示:“我们将在现有基础设施上,增添荷花观景、垂钓、餐饮娱乐、稻田画、设施采摘、游船、烧烤营地等功能分区,进一步带动农业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C 产业互促实现富农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是三产融合中重要一环。银川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作物高产区、优质奶源基地、肉牛滩羊优势产区和西北最大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虽然农业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丰富,但农业加工企业大多处于探索的初级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配备、产品研发能力、销售渠道拓展等多个环节都较为薄弱,这也导致加工产品种类单一、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溢价不高、销售渠道不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为银川发展预制菜产业释放出积极信号,银川出台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给正在飞速发展的预制菜行业再次注入新动力。
走进贺兰县洪广镇广荣村预制菜加工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只见工人们熟练地将新鲜采摘的枸杞芽菜通过分拣、清洗、漂烫、过凉、称重、真空包装等多道工序,变成一袋袋只需经过简单加工,十分钟就能轻松烹饪出的美味凉拌菜。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广荣村党支部书记蒙智明信心十足,“预制菜一头连着垄亩,一头连着餐桌,是丰富乡村产业类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做好这盘预制菜,对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至关重要。”他表示,未来广荣村将以培育发展预制菜加工新业态为主线,支持企业在产品研发、加工技术、品牌及市场营销等领域不断优化产业链,探索更可行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模式和联农带农模式,让预制菜产品成为广荣村的一张崭新名片。
而这仅是银川在探索预制菜产业赛道上的实践缩影。当前,银川抢抓“万亿级”预制菜产业机遇,借助“银川鲤鱼”、“宁夏菜心”等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影响力,不断加强科技支撑、装备改造、产品研发等配套,持续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涌现出“清银兰”等“银字号”品牌和黄河大鲤鱼、银川草鱼等预制菜品种,实现了土特产由“原汁原味”向“多汁多味”的华丽蜕变。
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市将以三产融合为产业发展主线,不断创新优化联农带农机制,探索构建三产融合、三产互促的现代农村发展格局,真正让农民尝到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甜头。
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