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亮

把好戏带给戏迷比什么都重要

版次:12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29日

鱼亮

鱼亮《白逼宫》剧照。

中国梆子青年领军擂台赛比赛现场。

鱼亮

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文学艺术奖获得者,第四届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主攻小生,先后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有:《白逼宫》中的汉献帝、《周仁回府》中的周仁、《恩仇记》中的施子章、《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打金枝》中的郭暧、《赵五娘吃糠》中的蔡伯喈、《哭祖庙》中的刘谌、《八件衣》中的张成愚、《清风亭》中的张继宝、《卖妙郎》中的妙郎、《双官诰》中的乙哥、《狸猫换太子》中的赵祯等。

5月18日,“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暨中国梆子青年领军擂台赛”在山西高平开赛,宁夏秦腔剧院青年演员鱼亮凭借秦腔传统折子戏《白逼宫》成功晋级对抗赛。比赛一结束,鱼亮就奔赴下乡演出的现场,对他来说,只要能把好戏带给戏迷,比什么都重要。

展示宁夏青年演员实力

这次在比赛上的表现,鱼亮自己是满意的。台下来自同行的认可和观众的掌声,让他内心激动。这次,他所准备的秦腔传统折子戏《白逼宫》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优势。

《白逼宫》又名《衣带诏》《三拷吉平》,秦腔传统剧。东汉末年,曹操专权,欺压百官,汉献帝畏其权势,修血诏,命董承除曹。董承联络王子服、马腾等人共议除曹大计……剧中最高能的片段,要数“曹操进宫威逼献帝并毒死皇儿”这一情节,献帝在与皇儿诀别时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满腔悲愤是全剧的高潮所在。鱼亮的经验和对舞台的掌控力,很好地诠释了扮演人物汉献帝的内心煎熬,让大家看到了宁夏青年秦腔演员的实力。

“这次参加全国梆子大会擂响中华比赛,虽然止步对抗赛没能进入决赛,但是我仍然觉得我是20个人里面最幸运的一位,因为年龄的限制我是打着擦边球进去的,在全国80多位各剧种的青年演员中,我能被白燕升老师的评选团队选中,这对我已经是一种肯定。”鱼亮说,在第一场小组赛中,自己能以前五名的分数进入对抗赛,并在对抗赛中遇到非常优秀且实力雄厚的选手,虽然最终以三比四的成绩败下来,但虽败犹荣。

二十一年学戏生涯

为秦腔发青年之声,为群众唱中国好戏——这是鱼亮的参赛口号,也是他的职业目标。“我在陕西出生长大,是听着秦腔声长大的,感觉秦腔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

鱼亮是“80后”,他的爷爷和爸爸都会唱秦腔,有了家族传承,使得他在学艺路上比别人有着更多底气,“我记得小时候,父亲每年收完麦子,都会来银川演出,每次也会带上我,所以我就是在戏台下长大的。”但真的开始接受专业学习时,却和鱼亮想的不一样。说起自己的学戏经历,鱼亮说,“一开始差点逃跑。”

2002年,鱼亮被父亲送到陕西的学校里开始学戏,每天早上7点起来练功,中午吃完饭继续训练,一直到下午六七点,晚上还要学习……鱼亮说,这样只学了3天,他受不了就跑回家了,为此父亲还生了气,打了他一顿。后来,父亲好言相劝,说家里为了让他学戏,好不容易把一年的学费都交了,希望他能好好学下去。“这一坚持,就学了21年。”鱼亮说,现在想想,他很庆幸自己听话回去继续学习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喜欢上了秦腔。

一直坚持对秦腔的热爱

事业的转折点在2006年。当年,银川市秦腔剧团在西安设立考点,招收演员。鱼亮清晰记得当时考试的点点滴滴,最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对秦腔的热爱,他顺利过关,成为一名专业院团的秦腔演员。

鱼亮记得团里为自己排的第一出戏,就是秦腔传统折子戏《白逼宫》。如今自己能带这部戏参赛,感触很特别。“这部戏,是秦腔的代表剧目,它的唱腔和舞动,非常有特色。没有嗓音条件的人很难拿下来,我能唱这出戏,真的很荣幸。也因为这部戏,给我带来了很多荣誉,在宁夏第八次文学艺术戏曲类大赛上,也因为演《白逼宫》获得了三等奖。”

这次演出结束后,鱼亮马不停蹄开车赶到红寺堡,还有几天下乡的演出任务要完成。虽然辛苦,但他却享受其中。“每次下乡演出都特别有成就感,那种感觉比自己获奖还满足。台下就是单纯地喜欢看戏的戏迷,有老人,也有小娃娃,他们风雨无阻来看我们演戏,你说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让一名演员去骄傲,去珍惜的?”

作为一名年轻演员,鱼亮说,自己还在路上,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管拿不拿奖,我会一直坚持对秦腔的热爱。”

记者王敏

作者: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