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大学生要警惕这些“求职陷阱”
版次:5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5月31日
眼下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面对就业找工作,高校毕业生要小心哪些“求职陷阱”,警惕哪些套路和骗局?5月30日,记者从宁夏大学采访了解到,毕业生努力找工作的同时,也要小心黑中介、兼职、收费、借贷、传销、试用期等这些“求职陷阱”。
【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各种名目费用,他们典型的特征是没有人力资源服务许可等相关资质,以冒充或者伪造相关资质骗取毕业生信息。这些非法执业机构即便提供了岗位信息,往往也是与高校毕业生需求不匹配甚至虚假的就业岗位。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求职时,应当优先选择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者正规市场中介机构,对市场中介机构应了解其及供应范围是否包含职业介绍,是否具备《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与市场中介机构签订协议时,不要轻信其口头承诺,一定要看清签约内容,不要盲目签字。
【兼职陷阱】
一些诈骗分子打着高薪兼职、点击鼠标就能赚钱、刷单返现等幌子进行诈骗。其特点是门槛较低、号称轻松兼职、酬薪丰厚。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不要轻易相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当了解当前岗位的市场薪资水平,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往往是陷阱。”同时,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支付宝等密码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收费陷阱】
“请缴500元体检费……”用人单位或者中介机构以招聘为名,收取高校毕业生报名费、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岗位稳定金、资料审核等费用。有些中介机构与不法用人单位合作,先由中介机构以推荐工作为名收取费用,毕业生到该用人单位后,单位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上岗或者中途辞退。有些机构还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毕业生必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
防范提示:
毕业生要谨记,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缴费作为条件的招聘、免试实习等都需要谨慎对待,核实有无收费的法律依据,如缴费一定要求出具正规发票并加盖单位公章,为可能发生的纠纷维权保留证据。
【借贷陷阱】
中介机构或用人单位以高薪就业作为诱饵,向高校毕业生承诺培训后保就业,但须向指定贷款机构支付培训费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往往难以兑现承诺,或推荐的工作与原先承诺相差甚远,毕业生可能面临身负高额借贷又没有实现就业的不利局面。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要增强辨别能力,看机构或者企业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看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同等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署贷款协议或含有贷款内容的培训协议,注意保留相关材料。一旦发现被骗,立即向有关部门报案。确有需求参加职业培训的,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官方网站查询正规培训机构。
【传销陷阱】
传销一般以亲友极力推荐的途径传播,基本都以轻松赚大钱、无须面试直接上岗为噱头。传销面试或者工作地点都比较偏僻且转换频繁,公司业务不能清晰说明。
防范提示:
高校毕业生必须清楚传销属于违法行为,在求职中要了解传销的基本特征,对发展下线的宣传,要保持头脑高度清醒,防止陷入传销设计的圈套中。如果不慎进入传销,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脱身报警。
【试用期陷阱】
有的用人单位超过法定上限约定,长时间试用,或者重复约定试用期。有的用人单位以试用期为由,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政府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不缴纳社会保险。还有的大量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试用期约定较低工资,等试用期结束后,便以各种理由解聘,“假试用,真使用”。
防范提示:
任何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约定无效。根据劳工合同期限的不同,试用期有不同的时限限制,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期间,应正常缴纳社保,工资水平不低于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记者 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