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端午节,不止有粽子

版次:10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6月19日

在传统节日里,美食往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端午节也不例外。但是,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一系列食俗,这些食物有着节气风土的影子,调养着人们的身体,丰富了节日的味道。

南北粽子各不同

很多人把端午节叫作“粽子节”,可见其地位。银川是个移民城市,食物也可以说是海纳百川,你家有甜粽,我家偏爱吃咸,各种滋味,都是节日的味道。作为北方城市,银川的粽子以红枣粽为经典,常见馅料还有花生、豆子等。眼下,集市上已经有卖粽子的,以及江米、芦苇叶等一应食材。新鲜的苇叶在锅里煮一煮,消了毒,根据叶片大小取两到三张,折成漏斗状,在里面填充红枣、江米等食材,再用叶片封住,棉线扎紧,一个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

这一套操作想必不少人都了解,粽子的味道也很熟悉,但生活在银川的人,可未必都吃这种粽子。从成都搬来银川定居多年的黄凤玲,最爱吃的是老家的红豆粽。她说,这红豆粽是红豆中加糯米,可见红豆的比重。红豆粽的做法也很有特点,它是放在稻草灰里煨熟的。“粽子煨四五个小时,香味特别浓。”

碱水粽的受众可是相当广泛,比如今年51岁的刘亚玲就爱吃碱水粽,还曾从宁波老家大老远背回材料,给家人做正宗的碱水粽。“我妈是宁波人,这种粽子还是她教我做的。”刘亚玲说,老家的碱水粽用的是当地的干笋壳,褐色的壳叶上布满了深棕色斑点,是粽子的“豹纹”外衣。而粽子里的糯米要掺入草木灰煮的碱水,煮出来更加透亮,蘸着黄糖吃香极了。

都说粽子是南咸北甜,这不,咸味粽子的代表也来了。今年67岁的王家俊是50多年前随父母援建大西北从上海搬来银川的,多年来饮食习惯中还有老家的影子。“我家每年包的粽子,有红枣的,也有肉的。”她说,上海人吃粽子口味很多,腌笃鲜、豆沙、梅干菜等,现在自己家里包粽子已经简化了,就保留了一种肉粽。而粽叶也从箬叶变成了本地常用的苇叶,“以前看我母亲包的粽子不如别人家的好看,还以为她不会包,后来才知道,用惯了较宽的箬叶,再改用苇叶是有些不习惯的。”

五月五 吃花馍

端午节的食俗可不光是粽子,有些家庭有吃花馍的传统。

“五月五吃花馍,花馍馍要提前做呢。”来自固原隆德县的张威前几天接到母亲的电话,问他今年过端午节回不回家。这电话一挂,就意味着母亲开始准备端午节的食物了。从张威记事开始,每年夏天小麦刚收上来,打了面粉,家里便用这新面做花馍。一盆面拌点糖和老酵子,发酵后加上花椒粉、动物油脂,揉成面团,擀成圆饼或面团,再用剪刀、镊子等工具,在上面雕琢,做成各种形状,最后放在锅里烙熟,香酥可口。

“做好的花馍人人有份,还要送给亲朋好友呢。”张威记得以前家里做花馍的时候,大人干活,小孩子就在边上玩,等着花馍出锅。家里常做的花馍有两种,一种稍简单,就是个圆饼,上面戳点图案;还有一种有具体的造型,多是小动物,比如生肖等。“我最喜欢老虎,以前我妈总是挑两个老虎给我和我哥,说是吃了可以辟邪,百毒不侵。”端午节前后很多动物都开始活动,一直以来都有“端午至,五毒(蟾蜍、蜈蚣、蝎子、毒蛇、蜘蛛)出”的民谚,这一时节要防范“五毒”,讲究驱邪避灾,衍生出的习俗也与之相关。花馍里的一只小面虎,是长辈对孩子们的祝福。

记者 李尚 文/图

作者: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