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首位独立酿酒师周淑珍

用40年热爱酿一瓶美酒

版次:11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7月03日

周淑珍

精心筛选。

迄今为止,宁夏当代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史有40年了,独立酿酒师周淑珍在这个行业深耕了40年,她熟悉宁夏风土,也热爱这风土孕育的一瓶瓶美酒。

坚持自己的热爱

1985年,宁夏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在玉泉营农场诞生,周淑珍就参与了这瓶酒的研发工作。“我们是1983年去河北学习酿酒技术的,一共8个人,学了一年,回来后厂子还没建起来,我们就用陶制的坛子做实验。“她说,当时条件很一般,葡萄都是手工捏榨的。而且那时没有葡萄酒的国家标准,只有轻工行业标准,那瓶干红还是用一部分原浆加水加酸做成的。

从这瓶葡萄酒开始,周淑珍在宁夏玉泉葡萄酒厂工作了20年,从一线工人一直做到质检科副科长。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8年前,她差点放弃。1995年的国庆节期间,由于化验员操作不当,化验室发生了火灾,周淑珍当时被大火烧伤,经医院检查属于重度烧伤,在医院住院治疗了两个多月。

“半年多后伤势好转,家人都劝我换个工作。”周淑珍说,这种考虑不光是因为此次意外,当时的玉泉葡萄酒厂正处于非常艰难的时期,葡萄酒的消费市场不乐观,酒厂生产也有很多阻力,此前甚至出现生产停滞、拖欠工资的情况,一度让人提不起信心。犹豫了一段时间,周淑珍还是决定回到工作岗位。“当时宁夏就这一个厂子做葡萄酒,要是离开了,只能改行干别的,但我还是喜欢这一行。”

重返岗位后,周淑珍立即投入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中,研发的枸杞利口葡萄酒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为“独立酿酒师”

2011年,宁夏提出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贺兰山东麓的酒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当时这些酒庄普遍缺少技术人才,没有好的酿酒师。周淑珍意识到这一点,想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在2014年辞职,开始了“独立酿酒师”的职业生涯,成为宁夏第一位独立酿酒师。

“当时国内好像还没有这样的职业,国外有类似的,他们叫‘飞行酿酒师’。当时我作为独立酿酒师,还是很受酒庄欢迎的,对于这些酒庄来说,不仅解决了缺少技术人才的问题,还节省了成本开支。”其实,对于周淑珍来说,独立酿酒师生涯也是她提升自我的宝贵经历。过去放眼只见一家酒庄的葡萄园,后来整个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风土尽收眼底。

酿酒观念发生转变

20世纪90年代末,新一轮葡萄酒投资热潮推动了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并形成了几个葡萄酒品牌。其中,1999年广夏贺兰山酿酒公司出品了“贺兰山”牌葡萄酒。2003年,周淑珍来到该公司,先后担任工艺师、副总工程师,再到宁夏“保乐力加贺兰山”(原公司破产重组后,“贺兰山”品牌成为“保乐力加贺兰山”)葡萄酒公司担任酿酒师、总工办主任,直到2014年离职。周淑珍评价这段工作经历,“是我作为酿酒师,成长最快的一段时期。”

那些年,酒庄频繁和国外酿酒专家合作交流,引入更好的工艺技术。“以前酿葡萄酒,是将所有采收的葡萄放在一起酿,酿造完成后,再逐一品尝每一罐,给它定级。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才从根本上认识到酿造好的酒需要好的原料。”周淑珍说,当时酒庄率先采用原料分级管理制度,哪一块地种什么样的葡萄,如何进行田间管理,酿酒师对葡萄品鉴后如何分级,将葡萄园分为几个区,分片采收,单独入罐,包括压榨方式等工艺技术都有所调整……

如此改进后,工作量一下子变大了。每年榨季有40天不能回家,早上进车间,中午逐罐品酒,下午去葡萄园盯着,一直忙到晚上12点多才休息。“2007年我们采收了14000吨葡萄,每天几乎是跑着干活的。”周淑珍说,那时候她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明白了为什么说“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经验是酿酒师的财富

金山产区土地石头大,透气性好,气候比南边更热,这里酿出的葡萄酒风味比较浓郁;银川产区石头小,温度适宜,酿出来的酒颜色比较深,酒体没那么浓郁,香气优雅;甘城子产区土地都是小石砾,土壤矿物质丰富,葡萄微量元素含量高;红寺堡产区多是沙土地,气候相对凉爽,无霜期比银川产区晚一周到10天,这里产的葡萄酒酸度很好……

按照她多年来对宁夏风土的了解,酿造出不少经典的葡萄酒,比如贺兰山2011珍藏霞多丽干白、迦南美地2013小马驹干红、留世2011传奇干红等。

从事酿酒行业,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周淑珍奔走在不同酒庄,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其他酿酒师及从业者。如今,很多酒庄的酿酒师逐渐成长起来,更有一批人受到她的影响,成为年轻一代的独立酿酒师。

记者李尚

作者: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