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美余香袅袅
版次:16 来源:银川晚报 2023年07月03日
很久以前,模模糊糊觉得,如果一本书里有让我再三回味的文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性震撼了我,二是文字之美让我的双眼流连忘返不忍离去。一代代中外先哲在他们所在的思想大爆炸的时代下留下的,关于人性、人生、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思辨,使人类哲学的高度基本达到顶点。后人也就是炒炒冷饭,加点佐料而已,一本书里思想性带来的震撼已经渐趋式微。而满口余香的文字之美,似乎更加难得。
文字之美,既有形式之美,又有内涵之美。关于这二者的区别,最初的印象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当年我们中学课本里的名篇。少年时,喜欢《荷塘月色》里那段明媚鲜亮的描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还认认真真地抄写在绿皮小本子上,反复诵读。其他的文字,便觉得寡淡无味,快快跳过。后来年龄长了几岁,对曾经抄写的名段又快快跳过,目光却在“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样的文字里徘徊徘徊又徘徊。
文字的形式之美易得,却最怕堆砌雕琢。过于沉迷形式之美,往往也容易失于自然。而文字,最怕做作。能将形式之美发扬到极致的,我最爱张爱玲与萧红。张自不必说,她的文字之美与她的天份密不可分,与她的艺术素养密不可分。仅仅是描写一块花布,便有“初夏的池塘上飘着浮萍和断梗的丁香,仿佛应当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红玻璃上嵌着铁质铅边”,不一而足。这样的形式之美,顿时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张张色彩丰富栩栩如生的画面。萧红的文字带些童稚的气息,却将最深的悲和苦呈现在眼前。譬如小团圆媳妇。
后来发现,能在口中反复咀嚼且余香袅袅的,往往是那些用最简单的词汇构成的,却最能激发出无穷想象的文字。特别喜欢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事新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极耐读的文字。总觉得,先生真正的文学根基和素养都体现在他的小说里了。《奔月》中嫦娥对“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的抱怨,后羿为追赶嫦娥和侍女“赶快去做一盘辣子鸡,烙五斤饼”的对白,又家常又尖锐又形象,就那么想一看再看。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扎扎实实体现了什么是最简单而又最美的文字。记忆很深刻的一次,看《四世同堂》。作为老师的祁家长子瑞宣每逢暑假,早晨都会到公园去。坐在湖边的大碗茶棚里,一壶茶一本书,消遣一天。很平常的场景,很平实的描述,我却在这一段来回反复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直到内心深处涌出一股既清澈自由又无限向往的感动,沉浸在这幅画面中不能自拔。
感谢那些像晶莹的米粒一样纯白、剔透、香醇的文字,在很多个时刻,强烈地滋养着渴望爱、希望和美好的心灵。
□田丰芳(宁夏银川)